《点石斋画报》中“马车”的图像功能分析.docVIP

《点石斋画报》中“马车”的图像功能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石斋画报》中“马车”的图像功能分析

《点石斋画报》中“马车”的图像功能分析   《点石斋画报》于 1884 年 5 月 8 日由上海点石斋书局石印发行,从创刊到终刊,14 年间共发表四千六百多幅图画,其题材广博,内容丰富,既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晚清中国社会变迁图史,又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晚清上海都市生活画卷。   仔细翻阅《点石斋画报》,我们会发现几百幅表现“海上繁华”的图画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和“马车”有关。 相比电灯、电报、火车、轮船、自鸣钟等西洋器物,“马车”这一亦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是《点石斋画报》中出现频率最高、最受画师青睐的事物。此现象引人关注和思考:“马车”有何魅力以致在《点石斋画报》所绘制的“海上繁华图”中频频亮相?《点石斋画报》通过“马车”这一图像传达了什么样的“海上繁华”景观?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考察。   一、“马车”上的“看”与“被看”   据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晚清社会》记载:   “上 海 的 马车是 在 1850 年 从 欧 洲输 入 的 。 1853年,一个名叫史密斯的外侨,乘坐第一辆马车出现于黄埔滩头。此后,马车便开始在上海街头风行起来。起初,马车的拥有者大多是洋商巨贾,随着马车的不断输入和大量仿制,华商富绅亦开始自备马车,竞相乘坐。 之后上海开始出现出租马车,马车遂加入城市客运系统。 到 20 世纪初,出租马车臻于鼎盛,当时的中外官绅富商、王孙公子、闺阁千金、青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乘坐马车成为一种时髦,一种风气。 ”   上述文字传达了西洋马车在上海的发展史。马车以方便快捷取代中国传统代步工具轿子的同时,更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晚清上海广泛流行。   中国人借助“马车”这一快速流动的空间,把自己的活动范围由室内转向室外,而随着活动空间由内到外,中国人的眼界和心态也通过在“马车”上向外看得以开放、开阔。 并且,国人在乘坐马车“看世界”的同时,不自觉或自觉地就会成为别人“看世界”的风景和内容。 这样,乘坐马车的人不但是“观者”,同时又是“被观者”, 在观赏近代上海崛起的都市景观的同时,又是上海都市景观的构成者。   “马车”上的“看”与“被看”,在《点石斋画报》中一再被强调和显现。 比如《虚题实做》:一辆马车置于图像的最前端,其后尾随着三三两两的马车,马车上的人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沿路美景。而在最前端的马车上坐着一位惊慌失措的女性,她的目光惊异地投向车边的一男性行人,而此人的一只袖子被女子的马车牢牢挂着,男子无法挣脱只得随拖而行。 在此男子的不远处,有两个男子探出头来,他们伸长脖子张望着车中的女子以及被车拖行的男子,脸上挂着笑容,俨然一副看热闹的神情。   仔细品读《虚题实做》,就会发现图中每个人都处于“看”与“被看”的双重关系网中。图中的每个人都在“看景”,同时每个人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被看”的景观。   颇值得玩味的是,“看”与“被看”的关系不只是存在于图像中的每个人身上,这种关系更被延伸到图像之外, 在看图的读者和图像之间形成了新的 “看”与“被看”的关系。小说家包天笑阅读《点石斋画报》的经历可以佐证这种在读者和图像之间形成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上海出有一种石印的《点石斋画报》, 我最喜欢看了……因为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 譬如像轮船、火车,内地人当时都没有见过的,有它一编在手,可以领略了。风土、习俗,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也有了一个印象。 ”   如果细心揣摩《点石斋画报》中隐藏的多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图,我们就会发现《点石斋画报》在图像构成上形成了这样的特点:故事本事的角色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的画面却被故事之外的众多看客们所占据,这样整幅图像由“看”与“被看”构成,不仅复制了现实都市中“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作用于读者,使读者和图像又生产出一种“看∕被看”的阅读关系。   比如《车中斗口》,截取了两名妓女在马车上相互斗骂以及众人围观的场景: 图中前首马车上一妓女“回顾后车 ,立而指骂 ”,紧随其后的马车上一妓女起立回骂,两者气势汹汹,各不相让。在两辆马车的周围站立着十几个兴致勃勃的旁观者,他们的视线几乎全都聚焦在故事的中心人物身上,指划着、交谈着。有趣的是马车夫干脆也袖手作壁上观, 一幅看热闹的样子, 后面楼上的窗口里有三两个男女探出脑袋看热闹。 这幅图像中,两妓车中斗骂的故事角色往往会被故事之外的众多看客喧宾夺主,图像中的“看”与“被看”不仅是现实都市中“看”与“被看”的复制,而且作用于读者,使读者和图像又生产出一种“看∕被看”的阅读关系。正像罗岗所说:“由于相同的观看逻辑在起作用,使得围观妓女斗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