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民国时期的北书画销售市场与“鬼市”交易
探究民国时期的北书画销售市场与“鬼市”交易
民国时期,北京与上海、广州等地并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书画销售区域。随着清帝的逊位、政局日趋动荡,昔日的清朝贵胄、旗人家庭亦相继败落,上至逊帝溥仪,下至太监,均拿清室珍藏的历代书画出售,故此大量历代书画碑帖名迹流入了京城市场。这些当年仅能供皇室贵族独享的艺术珍品,转眼间变成了京城书画销售市场中的紧俏商品。而销售地点除著名的琉璃厂、隆福寺、东四牌楼、前门、大栅栏、德胜门等地区的南纸店、古董铺外,另有一些流散于“鬼市”之中。“鬼市”中的作品真假混淆,良莠不齐,故此地也成为京城人士练眼力的好地方。由于许多出售品来路不明,又有人将这类“鬼市”戏称之为“小偷市场”。鉴于当事者已相继下世,笔者只能从一些记载中寻找些许这一当年繁盛的旧物市场影像。
“鬼市”的定义及分布
“鬼市”一词,初见于正史《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旁,名鬼市。”此“拂”相传为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称谓,这里的“鬼市”也就是古代东罗马帝国一种无人售货的集市。而正史之外,唐人郑熊著《番禺杂记》:“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宋人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清人俞樾《茶香室三钞·鬼市子》:“按今京师有所谓黑市者,殆即宋时鬼市子乎!”民国时期北京的“鬼市”形式和内容应与俞樾描述的“鬼市子”最为接近。
根据北京史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的研究及旧京老人们的回忆,民国时期北京的“鬼市”也叫“夜市”“晓市”“黑市”与“早市”“晚市”并称为“小市”。“早市”通常在每日半夜三四点开市,日出即散市;“晚市”的时间大约在每日的下午三四点开市,黄昏时即散市。“早市”“晚市”多卖一些便宜的日用品,故很少出现珍稀的古董书画。而“鬼市”的开市时间大约在每日天未明时,以出售旧货为主,包括旧衣服、古玩、首饰、钟表、挂货、杂项及旧家具等。其中杂陈着许多来路不明的商品,甚至为偷盗所得,这也是“鬼市”又名“黑市”的原因。
关于旧京“鬼市”的位置,按照金受申先生的说法,北京曾有南北两个市场,其中南市位于崇文门外为东小市,北市则最初位于德胜门外东北河沿上。后由于战乱之故,城门开启较晚,故移至什刹海后海的西北角,醇亲王府西墙外、什刹海寺前等地。但《北京关厢乡镇和老字号》的作者王永斌先生则认为北京有三大晓市(鬼市),其一在宣武门地区;其二在前门外①,后迁至崇文门外西唐洗泊街;其三就是德胜门的关厢晓市(关厢,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在城曰坊,近城曰厢”,关厢即城门外的区域)。
“鬼市”中的销售者
在“鬼市”摆摊的一般有旧货铺和一些长摊,由于不收摊位费,也不用纳税,因此“鬼市”的生意异常繁盛。除一些出售日用品的摊位外,有时也会有一些出售刻本图书、名人字画、古董文玩、金银首饰、木制家具的摊位。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大多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京城中所谓“打鼓儿的”。“打鼓儿的”本是北京一个古老的行业,民国后的北京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在旗的垮了台,打鼓儿的发了财”,这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打鼓儿的”通常是在白天走街串巷,左手持一柄银元大小的皮鼓,右手拿一根比筷子要长些并以布包头的细藤条或竹棍。
敲打皮鼓,其声不大,然清脆悦耳,故北京人将其名曰“打鼓儿的”。人们一听到这“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就知道收旧货的来了。
“打鼓儿的”有高下之分,收售旧衣服、木器、日用杂货的为低者,他们多肩挑一个担子,手击小鼓,但不吆喝,仅收点旧衣服旧鞋及不堪使用废旧之物,人称“打软鼓儿的”。眼力好的大多曾在古玩铺或当铺中学徒,他们专门收售古董玉器、金银珠宝、名人书画、皮货绸缎等。他们不挑担子,肩上挎着一个叠着的包袱皮儿,一边击鼓一边吆喝,故北京人又称其为“打硬鼓儿的”。他们选择的对象多为辛亥革命后败落的京城富厚之家,特别是旗人家庭。由于这些大宅门中的老爷太太们于民国后断了俸银,没有了经济来源,又不愿放低身价,羞于当街摆摊变卖,因此“打硬鼓儿的”即上门收货。他们善于揣摩卖主的心理,并以下人自居,见人即称“几爷”“几奶奶”。“打千儿”请安之后,再行谈生意。这样往往收获颇丰,在所收的物品中亦有一些珍稀的金石书画碑帖。这些“打鼓儿的”每日凌晨将所收的货物在“鬼市”上出售,他们的货物多为懂行的商家买去,再以善价卖给古董店或私人藏家。当然也有一些精明的王室贵胄、高官显宦后人,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特权,又碍于面子,不便将家藏的书画名迹售于琉璃厂等地的南纸店、古董铺或送入当铺,而是选择在这种地摊式的旧货市场出售。为了不被人认出,他们往往会以“大围巾、大口罩把脸蒙得严严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