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学与时代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国学与时代精神

试论国学与时代精神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逐渐兴起,至今遍及神州,而且大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在文化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在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候,如何厘定国学的内涵和范围,如何看待国学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因此,从时代精神的高度,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其作一辨析,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学的内涵、内容和范围   如果从历史时限划分,大致说来,国学内涵、内容和范围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古代、近现代、①最近20年。②   (一)古代的国学   国学作为单一名词,其实古己有之,早在调礼》中就己出现。①调礼·春官·乐师》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夕,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此后,国学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比如汉代的太学,晋代的国子学,隋代的国子监等。曲阜孔庙留存的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的吠元重建至圣文宣王庙之碑”的碑文中,就曾谈到“国学”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仁s义洽。九域混同,文物焕然可观。内立国学,外置郡邑学官,而于先圣之后,尤所注意遴选,师儒训迪,作成儒贤,以嗣封爵,……”。   (二)近现代的国学   近现代意义的国学一词,源于清末民初。1902年秋,梁启超在给黄遵宪的信中,商议创办国学报》,并强调该报应以保国粹为主义”。同年,他在轮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多次提及国学”一词。在梁启超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国学”实际上就是他此前屡屡论及的中学夕,但更多地注意到了“中学”的精粹一而。章太炎1906年在日本东京创立国学讲习会夕,继而成立国学振起社”。国粹派学者邓实1906年在国粹学报》发表的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章太炎1922年上半年在上海讲授国学,其内容被曹聚仁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该书认为国学的本体是经史、诸子、历史,国学的派(类)别是经学、哲学、文学。章氏在其创立的国学振起社的犷告”中说,国学振起社将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分别是: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胡适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国学的使命是要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的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吴必认为: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蔡尚思在其1931年由上海启智书局出版的中国学术大纲》一书中认为: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这些学者所谈的国学,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上述表述不同,一些学者对国学概念表示了质疑。陈独秀在1923年7月发表于偷锋》杂志第一期、题为国学》的短文中,就表示了不同意见: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大明白。……我老实说,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来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 [4](PSl6-Sl7)半年多后的1924年2月,陈独秀又在前锋》杂志第三期发表了同样题名为国学》的短文,尖锐地说:学问无国界,国学不但不成一个名词,而且有两个流弊:一是格致古微之化身,一是东方文化圣人之徒的嫌疑犯。前者还不过是在粪秽中寻找香水(如适之、行严),辛辛苦苦的研究墨经与名学,所得仍为西洋逻辑所有,真是何苦,后者更是在粪秽中寻找毒药了!郑伯奇批评道:体来国学二字是很笼统的名词,而国学运动云云更令人不易理解。曹聚仁虽然赞赏认同国学研究,但也对国学概念表示了质疑,他说:“国学一名词虽流行于全国,实际上还含混糊涂,没有明确的观念可得到呢!钱穆在其完成于上个世纪20, 30年代的国学概论》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上述争论,其症结在于三点一是国学概念的清晰与否,二是国学内容范围的划分,三是国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认为无可争议者看来,国学就是本国之学,是既往之学,是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在认为大有问题者看来,国学不能纳入既有的学科范式。陈独秀指出,胡适长于哲学史,章太炎长于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振玉长于金石考古学,王国维长于文学,这都是具体的学问,除这些学问以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质疑者还从学术无国界的视角,反对国学概念的提出以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