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导读)参考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导读)参考资料

宋明理學(導讀)參考資料 王開府 92/9/5 緒論 周濂溪 程明道 程伊川 張橫渠 邵康節 胡五峰 陸象山 朱子 陳白沙 王陽明 陽明後學之分派及東林學派 劉蕺山 王船山 清代之理學 第一章 緒論 1中國思想發展之分期 2對宋明理學的誤解 3宋明理學之基本關懷 4宋明理學興起的原因 .1對五代道德淪喪之警省 .2對佛老之消化及出擊 .3對漢唐注疏之學及宇宙論中心哲學的反動 .4政治及社會條件之助緣 a.朝廷之重文抑武 b.政治寬容、諫權高漲 c.外患激起憂患意識 d.貴族門第衰落 e.科舉取土、平民興起 f.書院制度及印刷術發達促使學術普及 g.變法失敗、由外王轉內聖 5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之主要差別(cf.牟16-36) .1以孔子之仁與天之內容意義完全合一 .2以孟子之心性與天合一 .3以《中庸》之性與天命合一 .4以《易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乾道即性命 .5以《大學》之明德即德性 6宋明理學與詩經之人文思想(cf.牟36-37) 《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7宋明理學思想之主要範疇 .1天道論 天、道、易、神、誠、命、理、氣、太極、陰陽、乾坤、體用 .2人道論 a.心性論 心、性、良知、知、意、念、幾、識、覺、獨、情、欲、仁、中和、末發已發 b.工夫論 靜、虛、敬、涵養(存養)、識察、致知、窮理、誠意、慎獨、禮樂 8天、性、心、理之諸義 天之五義:物質之天、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義理之天 性之五義:性體義、性能義、性理義、性分義、性覺義 本心之五義:心體義、心能義、心理義、心宰義、心存有義 理之六義:文理之理、名理之理、空理之理、性理之理、事理之理、物理之理 9理學之分系分期 .1勞思光之說(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40~) 二系說之評論:理學:程朱 心學:陸王 三系說之評論:(1)程朱:理為主 (2)周、明道、胡五峰:天為主 (3)陸王:心為主 一系說:以發展演變之動態觀,將各系視為整體過桯中之階段特徵,而有一原始方向或要求,成一判準。歷史標準:愈近孔孟,愈成熟。哲學標準:理論愈有效力,愈成功或愈重要。 三階段:(1)半形上學半宇宙論形態:易傳、中庸:天──────周張 ┐ (2)較純粹之形上學形態:易傳、中庸、大學:性、理──二程 ┴ 朱子 (3)心性論中心形態:論、孟:心、知(主體性)────陸王 (1)天道觀(2)本性觀(3)心性論 .2牟宗三之說(心體與性體一冊42~) 周、張、明道不分系:即活動即存有 三系說:(1)五峰、劉嶯山:易庸論孟:以心著性、逆覺體証┐ (2)陸王:以論孟攝易庸,以論孟為主:逆覺體証─┴────縱貫系統 (3)程朱:以大學攝易庸,以入學為主:致知涵養、橫攝順取─橫攝系統 10研讀宋明理學的方法 第二章 周濂溪 1太極圖與《道藏》中的太極先天圖 太極圖 太極先天圖 (此圖轉引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2〈〉 .l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註: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2思想來源 「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老子》) 然儒之《易傳》、《中庸》亦論本禮之無:「神無方而易無體」「寂然不動」「無思無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要義 a.天道論: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理一分殊的宇宙論。 b.性論: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c.工夫論:定之以中正仁義,主靜立人極,無欲故靜。 愛蓮說:「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