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人物素描.doc
湘西人物素描
凌宇先生
去年国庆期间,在母校举行的我们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凌宇先生。
凌宇先生是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我们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时,教我们现代文学课程。
说起来老师与我们有缘。1981年,经过苦读寒窗,我们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而凌宇老师也刚好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好分配给我们带课。
老师中等个子,结实身板,一张国字脸,长得很端正,留着大背头,头发有点自然卷曲,额头显得很宽阔。说话声如洪钟,底气很足,显得铿锵有力。尤其是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常回荡在我们的教室、走廊。后来我到了湘西才知道,那是湘西人特有的一种笑声。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才知道,凌老师是湘西龙山县里耶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配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高考恢复以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瑶先生的研究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因为喜欢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加之是湘西同乡,于是顶住各方面压力,致力于沈从文创作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很有影响。
当时全国通过拨乱反正,思想界、文艺界政策有所松动,沈从文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立即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凌老师给我们讲课很认真,备了一本厚厚的讲义,基本上按照讲义讲授,还经常给我们讲那些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掌故或奇闻轶事,我们像听“天书”一样,很喜欢听。
老师讲课也非常直率,对一些问题毫不隐讳。讲到他选择研究沈从文时,导师王瑶先生开始不太赞同。因为当时思想尚很封闭,沈从文被郭沫若定性为资产阶级作家,早已被边沿化。远没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容易出成果。当时因为研究沈从文,还受到个别作家的无端指责,说王瑶怎么带那样的学生,可见压力是很大的。但凌宇老师属于典型的湘西人性格,不信邪,认准的事,几头牛也拉不回来。见他很执着,王瑶先生转而积极支持。
凌老师给我们讲授最精彩的课是讲沈从文和他的文学创作。当时我们中文系一个年级有200名学生,老师分工带我们三、四班,结果一、二班的同学也跑来了,还有一些文学爱好者,本来还算宽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专心致志听凌老师的授课。凌老师也亮起高大的嗓门,尽情地讲授着。因为太过于使劲,不时取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珠。他的课成了我在大学四年中最喜欢听的课之一,我毕业后选择去了湘西,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一些影响。
1985年,我大学毕业,面临多种选择,最后去了湘西,到了一家地方报社。在此之前,我还从没到过湘西,对湘西一点也不了解,但想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是凌老师的家乡,心想一定是不错的。
第一次出差里耶,我在街头徜徉着,那古老的石板街,飞檐的吊脚楼,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好。我找到里耶的朋友,打听凌老师的旧居,想上门去看看。朋友经多方打听后告诉我,其实,凌老师还不是里耶镇上的,是附近一个乡镇的。因当时交通不便,后来没有去了。
大约是到湘西两年以后,我那时刚谈女朋友,即现在的妻子。有一天,我们骑着自行车从文艺路经过,突然看见凌老师在一帮人簇拥下从旁边走过去,我赶紧停下车来,同老师打招呼。老师先是一惊,听我自报家门,才认出我来,拉着我的手,简单问了几句。见我身边的女友,问这是你妹妹吧,弄得我一脸通红。旁边的都是熟人,就放肆调侃。老师说,你们真像兄妹啊,有夫妻相。老师的嗓音仍是那么洪亮,而我却越觉得害羞。因老师他们还有事,我们就此别过。
以后多年没见到老师,但经常在各种报刊、文学杂志上看到老师的文章,并收藏起来,时刻关注着老师的研究动态。老师这段时间,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研究,成果迭出,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还出版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等,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我们同学见面时常常谈到老师,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后来,我调到湖南广播电视台驻湘西记者站,经常出差或开会到长沙,很想找机会去看看老师,可是想到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还认不认得我这个无名的小辈呢?心里犹豫着,就没有去。其实,我们许多同学都一样,对老师都存敬畏之心,敬的是敬佩老师的成就和为人,畏是自己没有什么成就,默默无闻,怕被老师瞧不起。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师生之间,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情分,哪有那么复杂?
大约十年前,在湘西吉首,我又见到老师。这次老师是回故乡龙山路过吉首,在州政府秘书长和一些人的陪同下,在边城宾馆共进晚餐。有人知道我是凌老师的学生,便给我打电话。我匆匆赶去,打过招呼,就留下来一起陪老师就餐。
岁月让老师原有的一头浓发脱落了许多,变得花白,人消瘦了些,显得个子也小了,但仍然精气神十足。老师说,他很快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回湘西的时间更多了。我说老师要保重身体,以后回湘西由我来作陪,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