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毛拙庵见招书院》笺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阳明《答毛拙庵见招书院》笺释.doc

王阳明《答毛拙庵见招书院》笺释   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   岂有威仪堪法象?实惭文檄过称扬。   移居正拟投医肆,虚席仍烦避讲堂。   范我定应无所获,空令多士笑王良。   根据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记载,此诗大约作于正德三年   (1508)岁末,王阳明时年37岁,身处贬谪之地龙场。毛拙庵,名毛科,浙江余姚人,时任贵州宪副,从四品官员,执掌兵备、学政等,是王阳明的顶头上司。毛科与王阳明同为余姚人,有同乡之宜,毛科本应该对身处困境的王阳明有所扶持,但毛科却盛气凌人,以权势强迫王阳明向思州太守跪拜请罪。事情缘起于一件意外冲突。在贬谪之地,王阳明以高尚的道德与高超的智慧赢得了龙场百姓的爱戴,思州太守心生嫉恨,派人来龙场侮辱王阳明,当地百姓闻讯而来,为王阳明抱打不平,将来人痛打出去。此事惹怒了思州太守,思州太守不仅要上报朝廷,还要重罚王阳明。毛科得知此事之后,不问原委本末,派人来龙场命令王阳明到思州太守处跪拜请罪,并警告王阳明,如若不然,定然是大祸将至。王阳明愤然命笔,写下《答毛宪副》书信,在信中,王阳明直言已将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宁冒生命之险,不废忠信礼义,明确拒绝向思州太守道歉。毛科与思州太守被王阳明的凛然正气折服,心生惭悔之意,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对王阳明敬重有加。当时,修葺一新的贵阳书院,缺少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毛科拟聘请王阳明担任教职。思州太守一事,毛科已经给王阳明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因此,面对毛科的聘请,王阳明婉言拒绝,此诗就是王阳明对毛科的答复。   “野夫病卧成疏懒”,言身体有病,不堪繁重之教务。王阳明在龙场确实身体欠佳,他在其他诗中也时常提到病痛,如《凤雏次韵答胡少参》“养疴深林中,百鸟惊辟易”,《赠黄太守澍》“卧疴闭空院,忽来古人车”,但王阳明的身体尚不至于不能担任书院教职,并且王阳明也不排斥通过书院教化诸生,在《诸生来》诗中就曾坦言“讲习性所乐,记问复怀腼”。王阳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曾经建成了龙冈书院,龙冈书院虽然形制简陋,王阳明却坚信“吾道固斯存”   (《龙冈新构》),慨然以孔子自期,大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气象。王阳明在龙冈书院与诸生登山临水,“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   (《诸生夜坐》);诗酒往还,“门生颇群集,樽?幸嗍闭埂?   (《诸生来》),相处非常愉快。王阳明亲自构筑龙冈书院尚且乐此不疲,却要拒绝贵阳书院的邀请,不是排斥书院,而是对毛科的品性人格,心存警惕。“疏懒”一词源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王阳明用“疏懒”一词,意在表明在谦卑的外表下,掩藏着傲岸不屈的人格。   “书卷长抛旧学荒”,言书卷长抛,无可传授之学问,其实这都是王阳明拒绝毛科的托词。有病无学,因病废学,是古来诗家的惯常口吻,如陆游《秋晚书怀》“结庐穷僻新知少,属疾沈绵旧学荒”。王阳明的病是小病,并没有长抛书卷,与之相反,王阳明虽处逆境,却未尝废书不观,作于之前的两首诗足以证明:《西园》“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批阅”,《赠黄太守澍》“经济非复事,时还理残书”。未尝长抛书卷,学问自然不可能荒废,王阳明在龙场期间,曾经著有学术专著《五经臆说》。因此,有病与无学,均是王阳明拒绝毛科的委婉托词。   “岂有威仪堪法象”,“威仪”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郑玄注曰:“人密审于威仪者,是其德必严正也。故古之贤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也。”朱熹《诗集传》曰:“有哲人之德者,固必有哲人之威仪矣。而今之所谓哲者,未尝有其威仪,则是无哲而不愚矣。”王阳明谦言无哲人之威仪可供师法,按照《抑》篇的逻辑,外无哲人之威仪,乃是因为内无哲人之德,无德而强为师,自然是“靡哲不愚”,难免为他人所笑。王阳明所言无哲人之威仪,乃是暗指受廷杖之耻。正德元年   (1506)二月,王阳明疏救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得罪权奸刘瑾,被去衣廷杖四十,死而复苏。廷杖的奇耻大辱,在王阳明内心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书院乃人文教化之所,刑余之人,临此大任,难免招人非议,王阳明推辞书院聘请,确实有难言之苦衷。   “实惭文檄过称扬”,该句惭愧之中有不满之意。毛科“过称扬”,让王阳明感觉惭愧;但“文檄”二字却透漏出不满情绪。为书院礼聘师长,应该心存礼敬,登门力邀,毛科却以一纸“文檄”相压,如此傲慢无礼的聘请方式,王阳明又如何肯屈就呢?王阳明推辞教职的义理依据来源于《孟子?滕文公》:“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