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doc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摘 要:由于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环县方言中一些常用词的本字现在已不能正确的书写,出现字形相混的情况,并且出现字与义不对等的情况,或者本字仍在使用,但是其意义却与原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参照文献用例、词义演变和方言事实,考证了环县方言4则常用词,以此来探寻环县方言词语的本字以及本义,加深对环县方言词汇史的认识。   关键词:环县方言;本字;训诂层次   语言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词的字形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一些词和记录它的汉字失去联系,使运用该方言的人对某个或某些方言词语的字形产生困惑,即不知道某个词语的本字如何。为了深入研究环县方言就不可避免地要考求本字,通过词义、历史文献用例与鲜活的方言事实相互论证,追溯其最初书写形式,以及最初意义。以此不但可以把握环县方言的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探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环县方言的关系,以及环县方言本字词义的发展轨迹。本文仅仅是对阴鸷、嗾、夜来、先后这几个常用词从文献用例、方言事实和词义演变三个方面做了简单分析。   阴鸷   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词汇部分有一词语“阴治”,并将“阴治”释为“暗害”。查找了多部字典并未发现记载有“阴治”这样的词语,只有“阴骘”与“阴鸷”这两个词语。那么到底哪个词语表示的意义才是环县方言中“阴狠凶险”的意思呢?“阴骘”从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共有三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默默地使安定。《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孔传:“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第二个义项是:犹阴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吾辛苦积得小阴骘,当有一孙登第。”第三个义项是:冥冥之中。唐皎然《同薛员外谊喜雨诗兼上杨使君》:“乃知阴骘数,制在造化情。”《现代汉语词典》对“阴骘”的解释是:“〈书〉①动暗中使安定:阴骘民。②名阴德:积阴骘。”从以上文献用例及词义解释上可以看出“阴骘”与“阴险凶狠”没有关系。而事实上,环县方言也已没有“阴骘”这一词语,但保留了“阴骘”中“阴德”这一个义项,并且与现代汉语“阴德”的用法完全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对“阴鸷”的解释是:“〈书〉形阴险凶狠。”《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严延年为治阴鸷酷烈。”这是有关“阴鸷”这一词条独立使用的最早记载。《明史?许誉卿传》:“吏部尚书王永光素附??,仇东林,尤阴鸷。”鲁迅《彷徨?长明灯》:“‘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以上关于“阴鸷”的三条文献记载,皆为“阴险凶狠”的意思。环县方言中关于“阴鸷”的例句是这样的:   (1)他老是背地里阴鸷人。   (2)有什么说什么,干嘛背地里阴鸷?   (3)背地里阴鸷人,损阴德。   从环县方言的实际用例可以看出,“阴鸷”表示一个人阴险凶狠,背地里偷偷地做坏事,不光明磊落。   《说文解字》对“鸷”的解释是:“击杀鸟也。从鸟执声。”《后汉?杜诗传》:“汤武善御众,故无忿鸷之师。注鸷,击也。又凡鸟之勇,兽之猛者,皆曰鸷。”可见“鸷”最开始与鸟类凶猛,人类捕捉起来费力气,需要与这种鸟搏击相关,而后引申到了凶猛阴险上,且与“阴”相组合,构成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可见,环县方言表示“阴狠凶险”的词语应当是“阴鸷”这个词语。而谭治琪将环县方言里的“阴鸷”误写作“阴治”是错误的,缺乏实证,且违反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即语言中的一个词一旦有了它的指定意义,不会再另造新词。错误的原因是:“阴”与“治”结合构成偏正结构,将“阴”理解为现代汉语常用义“阴险;不光明”,“治”理解为“整治”之义,另造词语“阴治”,导致错误。   嗾   环县方言中有一个唤狗的拟声词,一直以来认为没有这样的词,只是拟声发出的唤狗声音,属于方言中有音无字的情况。事实上,这个词一直存在,就是“嗾”字。《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提弥明)搏而杀之。”段注:“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郭音骚。哨与嗾一声之转。公羊疏云。今呼犬谓之属。”段玉裁的注释和杨雄的《方言》有力的说明了“嗾”就是环县方言中唤狗的声音,且环县的位置恰好属于“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   与此同时,“嗾”由“唤狗”之义还引申出了“使唤” 的意义,不仅可以唤狗,还可以唤人。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父怒叱之曰:‘忤逆子,不速去,斧?@立加矣。’嗾左右拽之出。”由于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双音节化,所以“嗾”在书面语中不再单说,变成了合成词“嗾使”。沈从文《边城》:“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去,嗾使身边黄狗从严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这也从旁系方言中证实了“嗾”就是环县方言中唤狗的本字 。   已经有了“嗾”表示“教唆、撺掇”之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