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非情种莫耽诗.doc
生非情种莫耽诗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这是诗人、诗论家的共识。是的,诗歌有了情,诗才会有血有肉有生机。故而梁启超盛赞“诗圣”杜甫为“情圣”,说:“杜诗的情最真最热,而且热得发烫。”可不,有诗为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赠卫八处士》)……难怪有人慨叹:“生非情种莫耽诗。”诚然,诗离不开人的感情,而感情的抒发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渔父》,因此有人呼吁:“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刘熙载《艺概?诗概》)这确是一个极好的诗学信条。笔者儿时读过一首诗,几十年来记忆犹新,为什么?就缘于一个“真”字,或者说是诗中“情感美”深深地感染了我,请听:“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南朝乐府)明月寄相思,情痴生幻境,恍兮惚兮之中,诗中主人公似乎听到了远方心上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呃,我在这儿呀!”然而,回答她的仍然是那恼人的万籁俱寂。腾挪跌宕之中,痴情女子彻骨相思的深情、真情便海涛般扣击读者的心弦。给人以极为丰富的美学享受。这就是“真情”的魅力!有人曾用四句话非常精当地概括文艺的创作过程和心理机制:“因情人幻,想入非非,无中生有,弄假成真。”其中“情”是根本,是思想内容。“幻”(含“想入非非,无中生有”),则是艺术对生活的超越,是表现形式。“弄假成真”,最后落实到一个“真”字,是指艺术真实,说的是最佳的艺术效果(真实性)。整个创作过程中,归根结底还是“真”字在起作用。而“想闻欢唤声”,从“物理”时空看,当然是虚假的;而从“心理”时空看,绝对是真实的。因为“诗是现实的心灵化”,“心灵创造的新世界”(黑格尔),“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赫斯列特)。
南朝民歌“夜长不得眠”表现“真情”用的是幻觉形式,大体上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真实动人。究其实“白描”的现实主义写法,同样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抒发诗人的真情,也同样具有沦肌浃髓的艺术力量,试看诗坛泰斗臧克家写于1942年的小诗《穷》:“屋子里/找不到隔夜的粮,锅/空着胃/乱窜的老鼠/饿得发慌/主人不在家/门上打把锁/门外的西风,赛虎狼”。这是旧中国伤心惨目的一幅饥饿图:此图选材及细节极为典型,连老鼠都“饿得发慌”,饥饿程度可想而知。其次是用笔非常简练,留给受众的想像空间相当广阔:“主人不在家/门上打把锁。”人上哪儿去了呢?令人悬想:是流浪?是乞讨?抑或“拔剑东门去”铤而走险?……最深刻的还是诗的结尾:“门外的西风/赛虎狼”。反复咏叹,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穷》的社会根源。小诗言约旨丰,语短精长:一种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一种对剥削阶级的强烈憎恨,如火如荼地燃烧在字里行间,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审美震撼。
诗中的抒情总是通过诗人这一“个体”(小我)表现的。然而,作为一个有品位、有担当的诗人,却不能老是蜷缩在“小我”的蜗牛壳里浅斟低唱一已之悲欢,而应放眼广阔的世界,为人民而抒写,为人民而抒情。这样的诗才有社会意义,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因而流传久远,成为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霸占中国台湾,台湾爱国人士丘逢甲组织乡民奋起抗日,一年后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吼出了振聋发聩的七绝《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传群体悲声,写民族震怒,如雷霆万钧,动地惊天,撼人心魄,显示出一种沉雄、悲壮的崇高美。这正是抒写“大我”情怀所进发出的强烈的美感震撼力,弥足珍贵。
究其实,感情的抒发,在特定语境中。“大我”与“小我”完全可以巧妙结合,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弦外有音”的胜境。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的魁首王巨农写于“文革”后期(1967)的《乙卯除夕》就是这样的精品力作:
压岁无钱阮囊空,只燃花炮逗孙童。
满天尽是硝烟味,人在愁红渗绿中。
欢度除夕竟然阮囊羞涩,连些微压岁钱也难匀出,只好硬着头皮燃放花炮,无聊地逗逗孙童。这正是闹得民穷财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文革”“大好形势”的冰山一角。“满天尽是硝烟味”,妙语双关,表层似是写花炮气味,实质上是那种严酷政治气氛的巧妙暗示和艺术写真。在这种局势下,人民群众精神饱受压抑,正所谓“人在愁红惨绿中”。此一妙句暗用柳永词《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句意,是说什么都不在意,干什么都没心思。这正好准确而微妙地传达出了“文革”中亿万受压群众真实的内心感受。“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语),信然!走笔至此,我陡然记起了清诗人黄景仁的《癸已除夕偶成》(之一):
千家笑语漏迟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