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语文选修第3课《呐喊自序》教学设计.docVIP

2016北京语文选修第3课《呐喊自序》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北京语文选修第3课《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弄清楚“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 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怎样看待鲁迅在“好梦”破灭后思想情感上发生的变化和与此相关的一些言行;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鲁迅写作“呐喊”,为什么要“听将令”。 四、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讲清“(好)梦”、“寂寞”和“呐喊”,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从初中到现在,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的文章奉为经典,将鲁迅本人称之为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伟人,是大师。 而正是某些人为的因素,比如刻意拔高,将之概念化、符号化等等,而使我们忘记了先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普通人,一个朋友,去关注一下他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种种矛盾,复杂万端的心绪,他的焦躁、感伤、痛苦、孤独,更重要的是看看他是怎样从内心的矛盾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长为“反抗绝望的战士”。 2、和其它文序一样,鲁迅通过这篇序文来说明创作《呐喊》的缘由,而在我们看来,这篇序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本人主要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而本文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鲁迅青年时期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而窥视鲁迅内心世界的难得机会,给我们看到了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3、通读全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并整理成表。 地 点 生 活 经 历 思 想 发 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振笔呐喊 四、细读第一段,找出作者创作《呐喊》的来由。 “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梦”指的是鲁迅年轻时的理想和追求。 结合文中的内容,我们可知,这不能全忘的,主要指三个梦:一是通过学洋务来救国,即洋务救国梦;二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 从鲁迅的生活经历来看,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冷酷也没有让这第三个梦轻易实现。 五、阅读文章后半部分,探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的状况。 1、“好梦”的一一破灭,使鲁迅陷入到无过的寂寞中去。现实使作者感到“太痛苦”,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着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另一方面,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也曾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血气方刚,慷慨激昂,却对自己、对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 2、鲁迅的寂寞,并非真的如他所言的无聊,也不是真的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探天究地的反省。先生的苦闷,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时代的苦闷,他的“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并不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而正孕育着更激越的呐喊。只是此时的鲁迅不再是“慷慨激昂”的青年,而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3、与金心异的一番倾谈,成为促成鲁迅挥笔上阵的一个契机。作者用了铁屋子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思想斗争和选择“呐喊”的原因所在。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 民。  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鲁迅开始确信,“呐喊”有助于“毁坏铁屋子”。而此时的“呐喊”应该有别于筹办《新生》杂志时的激昂慷慨。因为他经历了从“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自觉地发展到“听将令”而“呐喊”的艰苦历程。深切感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大毒蛇”般“缠住了”自己“灵魂”的那种“寂寞悲哀”是不能“忘怀”的,更不能让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也如我年轻时一样感到悲哀与寂寞,因此要为“猛士”呐喊,使他们“不惮前驱”。 六、通过作者对自身思想发展历程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贯穿于其中的那种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