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仅”的历史语义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探“仅”的历史语义演变.doc

试探“仅”的历史语义演变   摘要:文章对“仅”从历史语义学的角度,分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对其语义的发展嬗变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与探讨。文章认为“仅”表示“甚言其多”和“甚言其少”是两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义项。   关键词:仅;仅仅;历时演变   一、引言   “仅”系现代汉语常用副词之一①。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和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都将其归入范围副词一类。对于“仅”的历史语义演变的研究,由来已久。不过多是因为“仅”在近代汉语时期一反常态,在“言其少”义通行的同时,同时期的用例更能释作“言其多”。自段玉裁至郭在贻、张永言等都为其撰文训释,对唐宋时期的“仅”的讨论尤多。而对该词从历史语义学②的角度进行研究尚未曾有人措意。本文在搜罗文献用例和综合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不揣简陋,拟对“仅”语义的历时演变作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期来者。   二、“仅”语义嬗变的历时考察   (一)上古汉语的“仅”③   我们对该时期用例进行了较为穷尽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藉由上表,我们不难发现“仅”在史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也奠定了其偏于书面语语体的地位。   《说文》:“仅,材能也。从人,堇声。”段注:“仅,材能也。材,今俗用之?u字也。”如《水经注?湿余水》:“林鄣邃险,路才容轨。”从调查所得的语料中,对部分用例进行分析,以求对该时期的“仅”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1、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战国策?卷八》)   2、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战国策?卷一一》)   以上所举书证中的“仅”在句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仅”所在的分句前面是一个表条件或表原因的分句,这势必导致“仅”所在分句表结果的唯一性,正是这样的句法环境孕育了现代汉语的“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才,引申为仅暂之义。”表示数量、程度,相当于“仅”“只”。   (二)中古汉语的“仅”   对于中古汉语的“仅”,我们先看对该时期用例调查所得的结果:   通过对《三国志》“仅”的用例分析,我们发现“仅”多数情况下可训作“材能”,在句法和语义上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体现了语言的继承,即该时期“仅”的这种用法是承上古汉语“材能”而来,例如:   3、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三国志?卷一》)   4、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三国志?卷一四》)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用例:   5、延祚久长,近者五六百岁,远者仅将千载。(《晋书?卷四六》)   6、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卷五九》)   此二例中的“仅”已不能再训作“材能”,当是“甚言其多”。   7、纵使五稼普收,仅足相接;暂有灾患,便不继赡。(《晋书?卷四七》)   8、惟浑天仅得其情,今史官所有候台铜仪,则其法也。(《宋书?卷二三》)   此二例中的“仅”与现代汉语的“仅”在句法和语义上都无二致。   9、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晋书?卷八?》)   10、曜曰:“臣之藩国,仅能守祭祀便足矣,不可以乱长幼之伦也。”(《晋书?卷一?三》)   此二例中的“仅”似可作两解,既可训作“材能”,亦可作“仅只”解。   《齐民要术》“仅”凡9见,无一例外都作“只”解,其所出现的句法环境与现代汉语的“仅”似无异,兹胪举如下:   11、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齐民要术?卷四》)   12、封熟泥於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齐民要术?卷四》)   13、每?H皆挹取瓮中汁调和之,仅得和黍破块而已,不尽贮出。(《齐民要术?卷七》)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也是世界农业史上最早有价值的名著之一。作者自序云:“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上浮辞。贤者无或嗤焉。”汪维辉先生在《词汇语法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将《齐民要术》的语言总结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专业性”、“口语性”、“地域性”④。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要术》的“口语性”强,使得“仅”的“仅只”义在《要术》中彰显无遗。   (三)近代汉语的“仅”   对于该时期“仅”的语义,前人已经有过较为充分的讨论。在某些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一是都认为此时“仅”不仅“甚言其多”,也“甚言其少”;二是“仅”的“言其多”的用法已见于魏晋时代。但又难免见解歧出。如张永言认为:“‘仅’字本来只有一音一义:音就是《广韵》去声震韵‘渠遴切’(jìn)一读,义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庶几之几’。‘言其少’和‘言其多’只不过是‘几’这一意义的两种不同用法。”⑤郭在贻则指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