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g2OSiO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pdfVIP

AgAg2OSiO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gAg2OSiO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pdf

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B生物传感器 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袁亚利,袁若’,柴雅琴,卓颖,袁世蓉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本文利用氨基化试剂使纳米SiO,氨基化。再吸附纳米银(nano-Ag)。利用化学还原法在该复合粒子 表面将AgNO,还原,制得[Ag-Ag,o】/Si0,复合纳米材料.利用制备的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玻碳电板,滴加牛血清白 蛋白(BSA)将其固定。利用复合纳米材料膜的活性基团将纳米金颗粒吸附到电极表面。并利用nano—Au吸附癌 胚抗体(anti-CBA)制得免疫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的制备过程及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谈传感器的线 性范圈0.1-160ng/mL,检出限为0.09ng/mL. 复合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和强的吸附作用,可以用作生物活性分子的固载 基质。基于Ag.A920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将该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可以直接产生良 好的电化学信号,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传感器修饰材料。本实验以CEA为免疫分子模型,基于 [Ag-A920]/Si02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了电流型CEA免疫传感器。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厂),三电极体系: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为对电极。 癌胚抗原(CEA)、牛血清蛋白(BSA,96%~99%)、纳米金06nm)【1】、正硅酸乙酯(TEOS)、 0.1mol/L醋酸缓冲溶液、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硼氢化钠、硝酸银、实验室用水 均为二次去离子水。 1.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n儿制备好的 Si02纳米颗粒的制备见文献【2】。将APTMS(50pL’O.28ret001)缓慢加入到100 Si02溶胶中,超声2h离心分散。取2mL该溶胶于3mL硝酸银溶液(0。2mol/L)中。在搅拌器上 h。 边搅拌边缓慢滴加入硼氢化钠0.8mL(0.002tool/L)再搅拌0.5 1.3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 。 。 汐=志抟馨渗弋●:..。,夕=声 援》÷滞》÷蹙拗 图1免疫传感器的制备过程 将10皿所制得的纳米复合材料滴加于预处理好的玻碳电极表面,晾干,’滴加5止BSA(质 量分数0.5%),以包覆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将10皿纳米金滴涂于电极表面。并用形成的纳米金 单层吸附固定anti.CEA。最后用BSA封闭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位点.电极的修饰过程可用 ’园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B生物传感器 图1表示。 2结果与讨论 2.1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图2电极的表征过程 图2所示的曲线a为电极修饰了纳米复合材料并用BSA对其包裹后的CV图,BSA在这里 起到固定纳米复合材料的作用。修饰nano.Au后,电流值增大(b),说明nano—Au利于电子的传 点,电流值进一步降低(c,d)。 2.2免疫传感器对抗原的响应性能 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将该免疫传感器在不同浓度的CEA抗原中孵育后对其进行CV检测, 其响应电流随着抗原浓度的不断增加而减小。在0.1—16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检出限为0.09 ng/mL。 参考文献: 【1】FrensQ,NaturePhySci,1973,241:20-22 Bioelectroo7:503-507 L.Biosens 【2】TangFQ,LiJR,ZhangL,Jiaag The andcharacter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