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2016-2017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一单元 长恨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óu)  霓裳(ní)  粉黛(dài) B.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 姊妹(zǐ) C.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dì) 花钿(diàn) 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ónɡ) 踌躇(chóu) 解析: B项,“纡”读yū。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B.迟迟钟鼓初长夜 C.遂教方士殷勤觅 D.其中绰约多仙子 解析: 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可怜。B项,古义,缓慢悠长;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D项,古今相同,都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轻盈的样子”。 答案: 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遂令天下父母心     遂:于是 B.为感君王辗转思 为:为了 C.犹似霓裳羽衣舞 犹:还 D.云鬓半偏新睡觉 新:刚刚 解析: B项中的“为”意为“因为”。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C.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解析: B.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此处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C.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D.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属望文生义。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转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主谓不搭配;D.“优越”改为“高超”。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读长恨辞 □ [宋]李 觏 马 嵬 □ [清]袁 枚 6.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7.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