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聚苯胺奈米碳管导电复合材料之制备与电性研究班级化材三甲.doc

题目聚苯胺奈米碳管导电复合材料之制备与电性研究班级化材三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題目:聚苯胺/奈米碳管導電複合材料之製備與電性研究 簡介:   本質型導電高分子聚苯胺具有高分子質輕、易塑等特性並兼具導電性質,同時其原料取得及合成製備容易,環境穩定性高,並可藉由質子化摻雜效應或適當加工製程增加聚苯胺整體性質,因此聚苯胺是一適當且理想的導電性應用材料。 然而聚苯胺導電度相較於其他導電高分子並不突出,限制了其應用範圍,因此本研究以原位聚合法將聚苯胺與高導電性的奈米碳管和奈米級碳黑相混形成奈米複合材料,期望能發揮各成分的優點,進而提升聚苯胺之導電性質。奈米碳管擁有高長寬比、高比表面積、高韌性及高導電導熱性等優異性質,使其成為新型複合材料補強材的絕佳候選人,然而奈米碳管易聚集且不溶於水或有機溶劑中,因此研究中利用羧化與醯化程序將羧酸基與醯氯基接枝於奈米碳管表面,可使奈米碳管具備溶解特性。 此外將奈米碳管與苯胺單體經加熱迴流程序後,兩者間可形成電荷轉移作用力,也可形成具溶解性之奈米碳管。將上述改質奈米碳管與苯胺單體進行原位聚合程序,製備而成之聚苯胺/奈米碳管複合材料進行型態分析,結果發現當補強物添加至一定量時( 3wt%),複合物表面形態開始觀察到針狀或松果般層狀的連續管狀或球體複合物,此為聚苯胺包覆於奈米碳管或碳黑表面所形成的“core-shell”結構。 此外,當奈米碳管或碳黑未經官能基化程序,複合物易發生奈米碳管或碳黑裸露於聚苯胺結構外的現象,若碳管表面有接枝官能基團,則碳管裸露情形明顯減低。而複合材料電性量測方面,複合材料導電度曲線大部分呈現“先上升,後下降,再上升”的變化趨勢,此與混合率方程式所預測之結果相似,因此推斷複合材料整體導電性變化趨勢應是複合材料形態轉變所影響。 就整體導電度而言,添加碳管對於聚苯胺電性提升的效果為:PCNT<PcCNT<PaCNT,然而於碳管添加量 1 wt%時,PfCNT系列之導電度比 PCNT、PcCNT 與 PaCNT 等系列為佳。同時研究發現碳黑的添加亦可增進聚苯胺導電性質,然而其添加量卻為奈米碳管的數倍,其原因為奈米碳管為管狀連續結構,當其分佈於聚苯胺中時可扮演起架橋作用,而碳黑為顆粒狀,在聚苯胺中需相當數量才能產生大量的接觸點而形成導電通路。 2-1實驗材料: (1)苯胺(amiline,C6H5NH2)來自:Riedel-de Haen (2)多層奈米碳管(muliti-wall carbon nanatubes)來自:深圳納米港有限公司 平均直徑:40?60 nm;平均長度:0.5?500μm;純度≧95% (3)奈米級碳黑(carbon black)平均粒徑大小:<100 nm (4)過氧雙硫酸銨(ammonium persulfate,(NH4)2S2O8)來自:Riedel-de Haen (5)硫酸(sulfuric acid,H2SO4)來自:SHOWA (6)硝酸(nitric acid,HNO3)來自:SHOWA (7)鹽酸(hydrochloric acid,HCl)來自:PFP (8)甲醇(methanol,CH3OH)來自:Mallinckrodt (9)氯亞硫醯(thionyl chloride,SOCl2)來自:Riedel-de Haen (10)二甲基甲醯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來自:ALDRICH (11)四氫咈喃(tetrahydrofuran,THF)來自:Mallinckrodt 2-2 實驗儀器: (1) 霍氏轉換紅外光譜儀( 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FT-IR):PIKE ATR-600。 (2) 拉曼光譜儀( Raman Spectrophotometer ) : RENISHAW PRD-593。 (3) 場發射式掃瞄式電子顯微鏡(Field Emiss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JEOL JSM-6700F。 (4) 分析型電子顯微鏡(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TEM):JEOL JEM-1200CXⅡ。 (5) 高解析分析電子顯微鏡(Ultrahigh Resolution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HRTEM):HITACHI HF-2000。 (6) X-ray 繞射儀(X-ray Diffraction instrument,XRD):MAC MXTⅢ。 (7) 紫外可見光譜儀(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HITACHI U-3010。 (8) 熱重分析儀(Thermal Analysis Controller,TGA):SEIKO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