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传媒业态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和读者产生情感共振,而以“关注普通人为主”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却大受欢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报道作为非典型性人物报道的代表,以其“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的选题和破题技巧,在大时代的脉络中把脉人物,写出小人物的命运感和时代感,通过书写小人物来达到为同类型社会群体立传画像的作用。
【关键词】非典型性人物;小人物;选题;破题
《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其人物报道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候。2004年6月,《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十版的《冰点?人物》专版,文章大都在2000―3500字之间。第二块是每周三报纸第十二版的《冰点?特稿》版,该版每期以一整版约8000字的篇幅集中围绕一段时间内被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或者被时代遗忘的人物行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映射社会群像。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过,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选题得当。《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名人物报道记者从玉华也认为,一篇报道要想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键在于选题和破题,“一篇好稿子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有选题还要破题,破题就是如何小角度把题切开,这很重要。”
一、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
《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强调报道的平民视角,更多地关注占这个世界99%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把为他们立传画像作为自身的采写理念,在非典型性报道的写作中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
李大同在《〈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孩子和老师,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与我们同构的。[1]
《冰点?人物》有关注普通人的选择框架,但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进入这个框架,平淡和琐碎的事迹并不符合选择标准,只有当这名普通人身上出现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稀缺”的特质或者所做的事超出读者已有的一般经验体系,才会被记者或者编辑的思维所网罗。
教师因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一度成为人物报道的主角,很多典型人物报道会集中选取教师作为“好老师”的一些品质进行破题:为了学生无私付出、兢兢业业的工作,教学业绩突出等等。但是《冰点》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会尽可能的规避这一点,《冰点》的记者在选择人物进行报道之前往往会想方设法地挖掘他与常人不同的特质来进行破题。例如,《洗冤之后重返讲台》一文就从41岁的化学教师陈文艳被人诬陷敲诈勒索入狱一年后洗冤重返讲台一事切入。陈文艳的教学水平不可谓不强,在遵化二中这所河北省规模较大的公立初中她的教学成绩在学校一直是前两名,曾10多次拿到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奖项。但是文中对这些事一笔带过,而是详写了陈文艳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利益与学校和教育局“掐架”的经历:在题目已经多得做不完的情况下,学校依然给学生订盗版辅导书;体育考试,一些外班和外校的学生明目张胆地只跑了一圈就站在原地等着,等到别的学生跑得差不多时再跟着冲刺,考官也给打了满分;部分城市老师顶替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名额评职称,教育部门故意扣下部分农村老师的指标,留着“走后门”。
她不断向教育局和信访部门反映,遵化市信访局和教育局的大门已经被她“踏平”。由此她成了公安系统的“敏感人物”,在车站一刷身份证就招来警察。在学校她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学校把特差的学生安排给她,待她咬着牙把学生“带出来”,班级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二升到了正数第三时优秀教师的评奖却没有她的份,之后她还被诬陷涉嫌敲诈勒索入狱一年。
倔强、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了让中考的环境和教师的职称评定更加公允,在生活的种种不公面前和相关部门的打压下依然选择不做沉默者……这些都是陈文艳具有的“冰点人物”所强调的小人物的闪光点,即“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之事”。在选题和破题时,《冰点》的记者并没有人云亦云去追逐类似“教学成绩突出”这些“普通之事”,而是着眼于记录陈文艳不惧怕与学校、教育局等上级部门“掐架”的事例来重点表现她的这些“稀缺特质”。当大多数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对身边出现的徇私舞弊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