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pdf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第 l期 双 月 刊 20o8年 1月出版 艺术观审 中的“距离生成 李建东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人的观察视角不同,决定了观察距离的不同。但艺术观审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超实用的审美距 离;是 日常心理距离向审美距离的跨越。由悲喜剧中的距离审美和假定性心理图式,展开接受美学的距 离视 野,以此论证艺术与生活中观审距 离的生成。接受美学系统阐述了审美距离的生成在于“意义”与“自我感受” 的连续性,即审美最佳效果的适中距离,而悲喜剧的艺术接受,最为典型地解释 了审美距离的复杂性质 ;同 时,从“生活”中的观审跃升到“艺术”中的观审,也需要心理“距 离”的产生,它是两者转化的重要中介。 关键词:艺术观审;距离审美;鉴赏效果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1—0060—05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物质世界, 一 个是精神世界。艺术的世界属于精神的、理想的范 畴。在这个世界里,观审主体与观审对象保持了适时 适度的微妙“距离”。这种距离既有时间的,也有空间 的,但最终是由超越时空 、超越功利观、超越实用态 度的心理距离来完成的。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 才标志着审美过程的正式开始。 一 、“心理距离”与“审美心理距离” 在一般的观审活动中,观审者是作为现实中的 一 个普普通通的人出现的,他也和所有人一样,时时 要受生理需要支配 ,所以,在一般观审中,常常要受 内心潜在的功利 目的影响,从而决定与观审对象的 关系和态度。以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为例。主人一家 之所以嫌弃和咒骂 自家门前的那块丑石 ,其原因在 于它不能垒墙 ,不能制作石磨 ,不能浣纱捶布,更不 能刻字雕花。它的存在与主人公的功利 目的发生矛 盾,它对人来说没有用处。可是终有一 日,这块丑石 被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并被认定是块陨石,继而又 被小心翼翼地用车拉走了。作者凭借天文学家道出 了一个哲理 :丑石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 ,便是美 到极处。这是一条“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但是,如 果抛开这种哲理的发掘和引申,就这块陨石 自身来 看 ,人们对它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这其中之所以有 美和丑之分,并不是这块陨石本身在变化,而是由于 人对它的态度不同的缘故。主人公一家对陨石的评 价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 ,他们的标准不是审美的标 准;天文学家所以把丑石视为珍宝,也并非出于审美 的标准,而是出于职业研究的标准。试想 ,如果这是 一 块花岗岩,尽管它的花纹再精美,也不会得到天文 学家的青睐。而这块花岗岩却能使主人公一家态度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的光洁和平滑会使这一家人 受用无穷 ,在他们眼里就会成为一块“美石”。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客观事物保持着一种功利关系。 人往往从功利目的出发,来观察和评价客观事物 ,这 种出于个人生活和职业需要的态度,形成了人与客 收稿 日期 :20o7—11-21 作者简介:李建东(1958-),男,山西晋城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研究员。 观事物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反映在人们的心 理上,就是所谓的“心理距离”。 但是 ,在艺术观审中,则不全这样。由于观审主 体的思想 、意志与情感的透射 ,使观审对象涂上了人 的情感色彩,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样是描写秋天, 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而在 白朴的《天净沙》中却又是一番情 调。“孤村落 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前者的秋景 ,是一个沦落 天涯者眼里的秋天,它不仅是一幅萧瑟黯淡、悲凉凄 冷的秋景图,也是一曲抒发游子思念故乡的离愁别 绪的咏叹调。而后者的秋景,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 画,这里没有悲凉愁苦的气氛,而是充满着对秋天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两幅图景,两种情调,无疑是两种 不同的情感注入的结果。同样是枫叶,由于情感的不 同,在杜牧眼里,“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在崔莺莺 的 眼里却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枫叶,不再是 自然 中的枫叶,它形成了观审者主观情感与意志的透射 对象。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说 :“你聚精会神地观赏 外物,便浑忘 自己的存在 ,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一体 了。你注视一棵身材亭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曳,不 过顷刻 ,在诗人 t2,中只是一个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 中就变成一件事实 ;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 一 起假借给树,它的荡漾摇曳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 曳,你 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同理 ,你看到在蔚蓝 天空中回旋的飞鸟,你觉得它表现 ‘超凡脱俗 ’一个 终占不灭的希望,你 自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