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3.docVIP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201703060423.doc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D.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解析: “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 2.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 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答案: C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 B 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 C 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答案: A 6.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其基本出发点是(  ) A.尽快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 B.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C.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D.平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孝文帝与汉族通婚,实质是政治联姻,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把汉族和鲜卑族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巩固统治。A、B不符合基本出发点,D与通婚无关,故选C。 答案: C 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答案: D 8.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分析。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兴宅中土(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为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孝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ld11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