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探苏州水城的蚕桑业
童李君
(苏州市职业大学)
摘要:苏州地区的蚕桑业历史悠久,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蚕桑业
的发展, 苏州城日益繁华,贸易频繁,在明清时期成为丝绸生产及贸易集散中
心。苏州在当时是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消费行业兴盛,居民的生活方式
也随之慢慢发生着改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蚕桑业对苏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州;蚕桑业;社会发展
中国的蚕桑业在世界享有盛誉,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发现野蚕会结茧,可
抽丝织衣,于是将其驯化,栽桑养蚕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周朝时,便已形成了“亲
蚕之礼”,每年春天皇后率领内外命 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此后历代便沿袭奉
行此礼。我们的蚕桑文化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就称
我们为“丝国”。苏州地区的蚕桑业历史也非常悠久,1959年在吴江梅堰袁家埭出
土了具有蚕形纹的黑陶,经鉴定,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1972年在苏州吴县唯
亭草鞋山,出土了已炭化的纬起花绞纱罗纹葛织物,同时还出土了一批纺织器具
,距今6000年左右,此后在苏州越城等遗址中也有纺织器具出土。据考古发现可
知,早在新石器时代苏州地区就已栽桑养蚕。
一、苏州蚕桑业的起源和发展
春秋时期,苏州地区的蚕桑业已有一定规模,并享有美誉,吴王在苏州设织
里,汉刘向《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
1
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
2
“ (吴之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 两人各献
己所贵,由此还产生了“缟纻之交”这一成语。此时的蚕桑业已受到民众及统治阶
层相当程度的重视,吴国王僚九年(前518),吴、楚两国甚至还因边境女子争桑而
产生过战争,《吕氏春秋》《史记》《吴郡志》中对此均有记载。《史记·吴太伯世家》
1 (汉)刘向撰,赵善论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251页。
2 (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253页。
1
云:“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
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1
秦汉以来,男耕女织成为普遍现象。到三国东吴时期,蚕桑业具有“瞻军足国
”的重要意义,孙权还专门为其颁布诏令,《三国志·吴志》中记载,赤乌三年(240)
春正月,孙权颁布诏书“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鼓励农桑。此外还建立了织络
这一官营织造场。此时苏州的丝绸产品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已有生织、熟织、素
织、色织等技术。
隋唐时期,苏州地区的蚕桑业兴盛,当时的诗文中有大量描写蚕桑业及丝织
品的内容,如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苏州地区的丝绸生产技术高超,脚踏缫丝车等工具得到普及,丝织
品花色繁多,不少产品在当时已经成为贡品。《旧唐书》记载:“天宝中,吴郡贡方
纹绫。大历六年,禁织龙风、麒麟、天马、辟邪等纹。其薄而鸾鹊纹者,充装饰书
2
画之用。” 此时苏州地区的丝绸贸易也同样兴盛,并通过黄泗浦港(今张家港)进
行出口。
宋代,吴地已培育成叶大肥厚的“湖桑”,并逐渐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蚕桑业
中心,其中吴地的吴县有“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之称,而著名的宋锦也
产生于南宋时期的苏州。当时包括苏州在内的“两浙路”所缴纳的丝织品,占全国
四分之一以上,可见当时吴地蚕桑业和丝织业的繁盛。当时的丝绸,还被大量运
用于宗教礼仪,装饰、书画装帧等方面,如1966年在苏州市虎丘云岩寺塔出土了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时提花织纹的经袱、绫绢、锦质经帙等宋代织物。1978年
4月在苏州市瑞光塔曾出土北宋时链式罗和绣花绫织经袱。而缂丝产品本身也被
作为艺术品供人玩赏、买卖,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