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docVIP

(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用)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第0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读准字音,准确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停顿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意象的鲜明对比来表现作者的爱憎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 中华大地上,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下面聆听一段慷慨激昂的乐曲,感受中国人们奋起抵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作曲 田汉作词 这首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当时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起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历史诗篇。建国后,这首歌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人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励精图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面我们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 写作背景 三 朗诵指导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沦陷区土地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所以,诗的前半部分朗读时感情要沉痛,语调要沉重,语气要沉郁,才能表现沦陷区在日寇铁践踏下的阴暗惨痛的血淋淋的现实;后半部分朗读时感情要热烈,语调要轻缓,语气要昂扬,才能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代表的新中国的热烈赞美和期盼。 下面请欣赏名家朗诵,感受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永恒的中国的赞美之情。 老师范读,学生朗诵。 四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使之成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的诗作多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后,诗风有较大转变,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了 《耕耘》杂志。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 等诗篇。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五 读准下列字音 锦 幛  荇 藻  蓬 蒿 蝼 蚁  憔 悴  蘸 着 灰 烬  堤 上  蹂 躏 六 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 1 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 2 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3 “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4 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5 诗歌在艺术创上有何特点? 请再次欣赏名家朗诵,思考以上的问题 七、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⑴ 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既写诗人遭受敌人严刑拷打,手掌残损的现实;又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⑵ 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2、“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 “广大的土地”象征苦难的中国。“残损的手掌”既实指诗人处境的艰难,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4、如何理解“灰烬”、“血和泥”? 这是对沦陷区阴暗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烧杀抢掠,中华大地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处处是废墟,处处是血腥,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苦难度日,笼罩在战争的灾难中。 5、诗人调动了那些感官来写家乡的春天?有何作用? 诗人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写繁花、嫩柳、荇藻、水,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6、诗人如何描绘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北方和南方的国土? 选取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象,突出了北方和南方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 7、诗人选取了那些事物来表现沦陷区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凄惨的景象? 北方(长白山的雪峰)——中原(黄河)——江南(水田)——岭南(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 冷到彻骨 ——— 水夹泥沙 ——— 只有蓬蒿 ————寂寞的憔悴———蘸着苦水 8、诗人用哪些修饰语来修饰这些事物?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9、“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没有被侵略者践踏、蹂躏的解放区。 10、诗人用哪些修饰语来形容“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11、这两种对比鲜明的修饰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