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观念与汉乐府、大赋的文学生成.pdfVIP

经学观念与汉乐府、大赋的文学生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学观念与汉乐府、大赋的文学生成.pdf

2003年 7月 第 23卷 第4期 河 北 学 刊 Hebei Academic Journal Ju1.。2003 V01.23 No.4 经学观念与汉乐府、大赋的文学生成 李 山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5) 【摘 要】通过分析经学与“汉乐府诗艰”及“汉大赋”两者间存在的具体关联,笔者认为,没有经学的“王官采诗说”,就没有汉乐府 的设立;没人去采诗。那些饥者、劳者的艰唱也就得~-Jl保存,也就难以进入到后人的历史视野中;没有经学的“主文而谲谏”,也 就没有汉大赋之所以为汉大赋“劝百讽一”的特定体式,文化观念对“文学史”的作用甚至可以大到决定一个时代文学现象的“有” 或“无”。一个关乎中国文学史全局的事实是.汉代经学直接或间接地培育了中国人对诗艰文学的独特兴趣。 【关键词】文化观念;文学史;生成 【作者简介】李 山(1963一-),男.河北省高碑店市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E拼r.22 【文献标识码】A 【文JHl~ ]lOOa-7071(2003)04-0130-06 【收稿日期]2OO3—03—26 针对着既有的中国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僵化,学术 界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命题。而对如何重写文学 史,又有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 定,仅从某些特定的理论或模式出发是写不好中国文 学史的。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从汉代经学曾对文学发 生过的决定性影响这一侧面出发,探求一下一个时代 的文化观念与同样属于精神现象的文学生成之间到底 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个中心性的概念是“心外无 物”,“唯心”色彩很浓。为防止误解,可以先举这样一 个例子: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发配到今天的湖南,柳到零 陵县,刘到武陵源。武陵源在今天已成为著名的风景 区,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的却是零陵的柳宗 元;武陵源的风光在刘禹锡的笔下却只是个“巴山蜀水 凄凉地”。有人问心学大师王阳明:人不看花时,花就 不开了吗?王回答:不看花时,花与心同寂。这最可移 喻刘、柳对山水的异趣。就本文的论题来说,可取证的 事例很多,如汉代政论散文和司马迁、班固等的史传写 作等等,但限于篇幅,笔者只取了汉乐府诗歌和汉代散 体大赋为例。 “王官采诗说’与汉乐府之设 说到汉乐府民歌,人们大都知道它继承的是诗 经中十五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然而就“文学史”对该 命题所作的应有的解释而言,它基本上是一个对得没 味儿的话头。人们是如何得出“继承”这一判断的呢? 十五国风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汉乐府民 歌也是一个“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者都是“现实主 义”,乐府的“现实主义”时间在后,又都是诗歌,它不继 130 承诗经还能有哪个呢?“继承”之说由此而成。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墓附近 出土了一套秦代编钟,编钟上刻有“乐府”二字,有力地 证明乐府机构之设不始于西汉王朝。但是,一个不可 否认的事实是,只是汉武帝的“采诗夜诵”【 】( 莉’才 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博闻如班固那样的史家, 居然也误把乐府机构的初设当成汉武帝时期的事。汉 武帝的采诗活动所以被记住,是因为它搭挂在“独尊儒 术”那个大背景下了。而“乐府”这一先朝既有的机构, 在汉武帝时期重受重视,并认真地去采了几回“秦楚赵 代之讴”,是有同时期尊崇儒术的特定因缘的。汉乐府 的职责虽不限于采集民间歌诗,但是乐府职能有“采 诗”一项,却实在遵循了一个儒家的经学观念,即“王官 采诗说”。 这个“王官采诗说”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和 稍后的何休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都有记载。过去 人们对“采诗说”多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记载都出自 汉代人之手。现在好了,战国竹简孔子诗论)的问世 使此说获得了确证。简文中明确地写道:“邦风其纳 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财焉。”【2】其中“大敛财”一句, “敛财”之“财”指草药及根实可食者。“大”字据庞朴研究 是动词。“大敛财”即“重视这些从事敛财的男女百姓” 之意【3l。“观人俗”与“大敛财”并为一谈,很明显,“敛 财”的人们也是采诗篇的。同时,在汉武帝“制礼作乐” 的时候。经学家特别是(诗经学者是很活跃的,鲁诗家 的宗师申培就曾被汉武帝下诏从山东礼聘到京师做 “兴太平”的顾问。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那个解释着 十五国风由来的“采诗说”,由一种学说、观念,具形而 ◆ 文学研究新视野 ◆ 为一种王朝制度。 “王官采诗说”在近代基本上是一个被废弃了的观 点。然而,今人可以不再以古人的眼神看诗经三百 篇,却不可以忽略作为一种古代观念的“王官采诗说” 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作用。这实在是一个关系着如何构 架属于认知历史的“文学史”的大事端。十五国风是否 就像记载所说,是由专门人员采集而成的,人们可以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