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西口”习俗对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的影响.pdf
2006年 9月 第 29卷 第 5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Sept.,2006 Vo1.29 NO.5
·晋文化研究·
“走西口”习俗对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的影响
段友文 ,高瑞芬2
(1.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师范大学 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 ,山西 临汾 0410{}4)
摘 要:“走西 口”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移民运动,它始于清前期,终于建国前,历时长、规模大 这一运动 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随着移民进程的展开,它对于移民原住地和移入地的社会变迁都发挥着作用,尤 其对内蒙古村落的选址、形制规模、民俗文化构建都影响深远。这种村落文化是汉、蒙两个民族的民俗渐趋融合的 产物,是既有别于内地农耕文化又有别于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新型区域文化。 关键词:“走西口”;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5—0092~07
“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移民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指的是清朝以及民国年间陕西、山西等地 的大批民众经长城西段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等关 口出关,徙居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从事农耕与商 业经营等活动的移民运动。它从清康熙年间开始, 到民国后期达到高峰,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在“走西 口”这一漫长的移民过程中,移民们在移人地又创造 或重建了相应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既有别于其祖 籍地山、陕家乡,又有别于客居地内蒙古的习俗文 化,这种文化对地处农耕与游牧交汇区的山西、陕西 和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 对内蒙古的影响尤为突出。大批来自内地的汉民的 进入,使内地汉文化广泛地传播到内蒙西部地区,引 发了当地人口结构和社会风俗的剧烈变迁。有别于 蒙古族以迁徙流动为特征的、杂糅了蒙古包和汉族 四合院两种聚落方式的定居村落在这里广泛地建立 起来,一种兼具蒙汉两个民族特征的村落文化逐渐 形成
一 “走西口”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 因 1.晋西北、雁北 、陕北等地恶劣的生态环境 “走西口”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晋西北的河曲、保
德 、朔县 、平鲁、左云、右玉以及陕北的府谷、神木、定 边等地,它与这些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晋西北、雁北 、陕北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 纵横、土壤贫瘠,山体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可 耕地面积少。如神木县:“邑处极边,多沙冈石碛,幅 员虽广,而可耕之地计以顷亩,诚不及沃野之十之二 三耳”_1 (卷 4,《建置 ·里甲》)。保德“地偏僻且瘠 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 佣陕西贸易邻境??农勤力作,而土不肥泽,遇丰年 差足糊口,荒年冬储蔓菁,春以谷糠,采荼杂而食之, 不至死,犹愈于明季食干泥者” 2(卷 3.《 风土篇》)。 这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涝灾不断,严酷的自然 环境使得当地的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偏关县“晋 北土质干燥,气候较寒,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所凭 藉者雨泽耳,故晴雨稍有失时,便成灾歉。于西北地 势最高,苦寒特甚”_3 J(卷上,《风土》)。光绪大旱期 间,靖边县更是“民啮草根,继食树皮,叶而俱尽,又 济之以班白土,或割饿殍臂以延残喘,甚有杀生人以 供餐者”_4j。正是这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人 们背井离乡,不得不出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细麻 绳绳捆铺盖,两眼流泪走杭盖”,保德民歌道出了这 种选择的无奈,“走西口”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 环境下催生出的产物。
收稿日期:2006—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研究”(00tKSH023) 作者简介:段友文(1957一),男 ,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民俗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 高瑞芬(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山西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方向
92
2.内蒙古适宜于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 内蒙古总体来说是以游牧经济为主导的省区, 但也有很多地区是适合农耕生产的。“草原有肥沃 的土壤条件,只有温度和降水有可能制约农业,但蒙 古草原的大部并不构成限制??蒙古草原中南部地 区的积温条件更为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北方作 物的生长需求。至于雨量条件,大兴安岭东、哲里木 盟和昭乌达盟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大青山南麓、 蛮汉山山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部,降雨量达 400毫米,可以满足北方作物一季的生长需求。,E5j (P15 18)尤其是内蒙古的土默川及伊克昭盟的后 套等地区,因有黄河灌溉的便利,以及黄河改道以后 淤积的肥沃的土壤条件,因而更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