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五脚基_洋楼_近代闽南侨乡社会的文化混杂与现代性想象.pdfVIP

_五脚基_洋楼_近代闽南侨乡社会的文化混杂与现代性想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10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92 特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SPECIAL ISSUES: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五脚基”洋楼:近代闽南侨乡社会的文化混杂与现代性想象 江柏炜 作者单位: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台湾) 收稿日期:2012-08-31 ABSTRACT/ Based on fieldwork,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origin of “the Five-foot Way”, i t s cu l tura l and spat ia l representat ion of hybridism, the function and symbolism of the space within “the Five-foo?t Way”, and how “the Five-foot Way” shaped a new building type and a cultural form of space in local societies. K E Y W O R D S / t h e Fi ve - fo o t Way, m o d e r n architec tural histor y, cultural histor y, the Chinese Diaspora, Nanyang(Southeast Asia) 1 从侨乡洋楼再思考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华人出洋虽非始于清代中叶,却以此一历史时期最为重要。无论是出洋的规模与性质,或是对侨乡、侨居地发展的帮助,甚至是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实业及教育等,都有莫大的影响。这股出洋潮中,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闽粤人口占大多数,致使侨乡社会有了略微不同于中国内地的历史变迁。从社会经济史、文化史、城市史、建筑史的视野来看,透过海外移民及其经济力量所带入的社会文化与空间营造上的变迁,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进一步说,闽粤侨乡的归侨们因应了不同的需要,从海外带回许多建筑类型与象征表现,结合了地方民居的传统,并运用了本地的技术工法及材料,建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洋楼”1) —一种特殊文化形式的侨居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洋楼”民居反映了近代福建、广东侨乡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亦是离散天下、却心怀原乡的“华侨”价值观的再现。这种华洋融合与转化所生产出来的异质空间(heterotopia)与混杂体(hybridism),一方面承袭了汉文化的合院空间体制,一方面则加上殖民建筑之外廊与西式山头装饰为其主要特征,作为彰显家族荣耀、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的建筑实践。必须澄清的是,洋楼兴建确实为侨汇资本力量所致,但侨汇不一定只兴建洋楼,亦选择兴筑传统合院建筑,甚至有地域性民族形式之创新尝试,如陈嘉庚投资兴办的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显然,洋楼的出现不是侨汇经济的必然结 果,它涉及了现代性的移植及其文化想象、文化认同等课题。然而,一直以来,闽粤侨乡洋楼的研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多数洋楼为民间工匠或无名气的建筑工程师所建,在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建筑史论述中,不易被重视。加上从1980 年代末期及 1990 年代初期开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调查,多数放在昔日外国势力进驻之租界内,或者是有建筑师 ( 特别是外国建筑师 ) 直接设计兴建的医院、学校等建筑。不过,这些基础研究缺乏讨论民间社会自主性营造的空间,致使我们无法充分认识侨乡近代建筑的价值。 闽南侨乡洋楼的类型与形式繁多,不论是独栋建筑或传统合院附属建筑之改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当属“五脚基”(the Five-foot way)。因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五脚基的起源,以及其作为混杂体的空间文化形式,进而探讨它如何转化成闽南侨乡社会的住宅类型;分析五脚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最后,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指出近代侨乡住宅空间体制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2 殖民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小别庄(Bungalow)闽南侨乡洋楼建筑应该放在亚洲殖民建筑的变迁脉络中来讨论,才能对之有更深刻的理解。安东尼·金 (Anthony D. King)( 英国学者,以研究殖民地城市与建筑著名 ) 的研究发现,小别庄一词源自印度的茅屋 (Bengali),一度被称为Bungelo、Bangallaa、Banngla,原是 摘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闽南数量最多的洋楼类型“五脚基”的起源,以及其作为混杂体 (hybridism) 的空间文化形式,它如何转化成闽南侨乡社会的住宅类型;分析“五脚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归纳出近代侨乡住宅空间体制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关键词 /五脚基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