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讲Push-over方法讲述.ppt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Push-over方法讲述

专题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ush-over分析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刘艳辉 副教授 2016.3.21 教 学 计 划 绪论部分 第一周 绪论 专题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第二周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背景介绍 第三周 抗震设防水准与性能水准 第四周 Push-over分析方法 第五周 延性需求谱方法 第六周 机动时间1 专题二:连续倒塌设计理论 第七周 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背景 第八周 倒塌判别标准 第九周 设计方法1——构造措施方法 第十周 设计方法2——拆除构件法 第十一周 机动时间2 专题三: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第十二周 钢-组合结构研究进展 第十三周 混凝土本构模型介绍 第十四周 试验研究 第十五周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第十六周 机动时间3 总结部分 第十七周 提交论文 专题2:连续倒塌设计理论 研究进展 混凝土本构模型 组合梁试验研究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及结论 专题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理论背景 抗震设防水准 性能水准 设计方法 专题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绪论 什么是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面临的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计划和考评 关注重点:研究进展、Push-over分析方法、延性需求谱、地震波选波问题。 关注重点:研究进展,本构关系,试验方法研究的主要步骤及细节问题 理论背景 倒塌判别标准 设计方法一 设计方法二 关注重点:研究进展、倒塌判别标准研究、拆除构件法 今天讲课内容 Content in todays lecture 传统抗震设计方法 Traditional seismic design method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能力谱法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Push-over分析方法 Push-over analysis 三水准: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计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 传统抗震设计方法 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地震烈度: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也有八度表和十度表。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一阶段设计:首先按基本烈度相应的众值烈度(相当于小震,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的地震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它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原则进行组合,对构件截面进行抗震设计或验算,以保证必要的强度;再验算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对特别重要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要按第三水准烈度(大震)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大震不倒)。 在设计中通过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使第二水准要求得以实现,从而达到“中震可修”的要求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1)第一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设计: 弹性反应谱法 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在给定地震动作用下的最大反应随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曲线。同时是阻尼比的函数。 单自由度体系:将结构中参与振动的质量全部集中在一点上,用无重的弹性杆件系统支撑于地面上。并假定地面运动和结构振动只是单方向的水平平移运动,不发生扭转。地基是刚性地面(即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即对应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动峰值加速度,抗震规范明确:6度0.05g;7度0.10(0.15)g;8度0.20(0.30)g;9度0.40g。 (2)第二阶段设计 为实现性能抗震设计思想,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如传统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基于位移、能量、损伤的设计方法等。 但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把性能设计应用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