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简 介;一、胆碱受体激动剂;1. 胆碱酯类M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结构改造 ;胆碱酯类M受体激动剂的构效关系 ;选择性作用于M受体,口服有效,且S构型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R构型异构体。
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的选择性较高,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几无影响。
不易被胆碱酯酶水解,作用较乙酰胆碱长。
临床主要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2. 生物碱类M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 ;毛果芸香碱的稳定性;毛果芸香碱的衍生药物;3. 选择性M受体亚型激动剂;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1. 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水解机制 ;2. 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及降解 ;3. 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溴新斯的明;溴新斯的明的发现;溴新斯的明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相互作用过程 ;溴新斯的明的结构特点;溴新斯的明同型药物;;一、M受体拮抗剂;1. 茄科生物碱类M受体拮抗剂 ;托品Tropine的立体化学;硫酸阿托品 Atropine Sulphate ;托品酸的立体化学;阿托品的半合成类似物;茄科生物碱类中枢作用;2. 合成M受体拮抗剂;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合成M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代表药物:溴丙胺太林 ;溴丙胺太林的合成;M受体亚型选择性拮抗剂 ;M受体亚型选择性拮抗剂 ;M受体亚型选择性拮抗剂 ;二、N受体拮抗剂;神经肌肉阻断剂;合成N2胆碱受体拮抗剂;苯磺阿曲库铵 Atracurium Besylate ;阿曲库铵的主要代谢方式;阿曲库铵的同型药物;阿曲库铵的同型药物;泮库溴铵 Pancuronium Bromide;泮库溴铵的同型药物;;简 介;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受体 ;;代表性拟肾上腺素药物;1.肾上腺素 adrenaline;肾上腺素的合成;临床应用;2.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3.多巴胺 Dopamine;4.麻黄碱 Ephedrine;四个光学异构体中只有(-)-麻黄碱(1R,2S)有显著活性,为左旋体。 ;作用于β(β1,β2)受体,扩张支气管,加快心率。
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会产生心脏兴奋的副作用。;6.沙丁胺醇 Salbutamol;;N-取代基对α,β受体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若无取代基主要是α受体样作用,取代基逐渐增??,β受体效应变强。;增大N取代侧链的药物:沙甲胺醇、沙美特罗
长而无极性的侧链也使作用强而持久,为目前治疗哮喘夜间发作和哮喘维持治疗的理想药物。;其他b2-受体激动剂;苯乙醇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构效关系;;简 介;组胺与组胺各种受体亚型作用可产生不同效应:
H1-R:存在于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及其他多种组织。影响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平滑肌收缩,毛细管壁舒张,血管壁渗透压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
H2-R: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细胞膜。促使胃酸增加,溃疡形成。
H3-R:存在于脑神经细胞及肥大细胞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与组胺受体相对应,抗组胺药分为:
H1-受体拮抗剂: 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鼻炎和荨麻疹以及晕动症如晕车、船等。
H2-受体拮抗剂: 用于胃溃疡的治疗,与质子泵抑制剂一起构成抗消化性溃疡药,在消化系统药物中介绍。 ;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释放,也可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1.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1.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2.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2.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3.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合成;3.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4.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氯雷他定 ;代表药物:氯雷他定;氯雷他定的合成;5.哌嗪类 H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盐酸西替利嗪 ;5.哌嗪类 H1受体拮抗剂;6.哌啶类H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咪唑斯汀;咪唑斯汀的合成;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特点;;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 1860年从古柯树叶中提取到一种生物碱,命名为可卡因(Cocaine),1884年作为局麻药应用。
可卡因有兴奋中枢的作用,已成为国际上主要的毒品之一。;用其他羧酸代替,麻醉作用降低或消失——药效基团。;1890年证实苯佐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1.苯甲酸酯类局麻药;性 质;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Procaine易水解失效,不易贮存且持续时间短,需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其他同类药物;利多卡因,1943年首次合成,比普鲁卡因强2~9倍,维持时间延长一倍,毒性也相应增大;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早搏。;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
酰胺键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