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降真图》看古代的粉本使用及其文学叙述功能.docVIP

从《降真图》看古代的粉本使用及其文学叙述功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降真图》看古代的粉本使用及其文学叙述功能.doc

从《降真图》看古代的粉本使用及其文学叙述功能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辽墓壁画《降真图》,出土于赤峰市宝山一号辽墓石室东壁,很可能是依据来自中原地区的粉本而绘,其中的人物具有局部的独立性和无身份性,而题注其上的文字作为文学故事的承载与图像互动,弥补了图像自身的局限,直接反应人类思维活动,传递画面中重要信息。   〔关键词〕降真图 粉本 榜题 独立性 无身份性 文学叙述   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辽墓壁画《降真图》,又名《汉武帝谒见西王母图》,出土于赤峰市宝山一号辽墓石室东壁。宝山辽墓的发掘简报中有对东壁《降真图》的详细描述与记录,曰:“左上部有菊黄色竖框,框内楷体墨书“降真图”。图中绘5人,皆标榜题,所绘为汉武帝谒见西王母的情景。”①   该画面左下方坐有一人,“束髻,长须,穿交领宽袖素袍,腰身挺直,拱手,坐于方形云塌上”②,旁有榜题,书“汉武帝”。画面右侧绘四仙女乘云自天而至,“云头回曲,瑞气升腾,云尾逶迤,遥接天穹”,为首一人其上有榜题文字“西王母”,“梳蝶形双鬟髻,双鬓抱面,钗饰描红贴金,柳眉细目,面如盈月。内着交领宽袖衣,外罩大红色衫,白色云肩,广袖低垂,肘部加羽,下着红裙,外套淡粉围腰,彩带飘逸。手捧寿桃,仪态优美。其身后三女,容貌姣好,发型、装束与西王母相似,但服饰色彩更具变化。三人分捧鲜花、包裹和?J盒。”③画面中人物周围,皆有竹石点缀。画面最左一边绘有古树一棵,而右上方有远山绵延,似是与自天而降的四仙女呼应。   我们可以观察得出,整幅壁画无论是人物线条的勾勒方式,还是人物动态之传神表现,都颇具中原汉地绘画的风格特色。巧合的是,比1号墓稍晚几年的宝山2号辽墓中的《寄锦图》与《诵经图》,就是见于唐人绘画中的两个传统题材――如:《宣和画谱》中就记载张萱曾画过《写太真教鹦鹉图》,与《诵经图》中的表现内容一致。因此,这幅与中原绘画传统相似的辽墓壁画――《降真图》,也很有可能就是依据来自中原地区的粉本而绘的④。且其中的人物具有局部的独立性和无身份性,而题注其上的文字作为文学故事的承载与图像互动,弥补了图像自身的局限,直接反应人类思维活动,传递画面中重要信息。   一、《降真图》局部的独立性与人物的无身份性   在壁画《降真图》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种全新的剖析方式来解读作品。由于这幅图构图上的左右结构十分明显,如果将那一株竹子――它本是为了起到调和画面整体性作用的――忽略不计,那么整幅画就可以自中间一分为二地分成两段,左半部是“汉武帝”的图像,右半部就是“西王母”的图像。左半部的“汉武帝”图像,由于其后有一株树,画面形式就演变成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背倚大树席地而坐的高士模式;而右半部“西王母”图像,则显然有些仕女图的意味了。虽说经过了这样一种假设性的拆分,整幅作品还没有变得“支离破碎”,但它明显已与原画所传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由此可见,这一整幅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着很强的“独立性”。而且,这些各自独立的部分也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整幅作品的形成,就是对不同粉本中的人物形象的一次重组。   如果我们再将左右两部分图像中的题记文字隐去,那么,背倚古树的儒者是谁?儒者的形象不会令我们想起雄霸天下的汉武帝;自天而降的仙女形象又是谁?她也不见得一定是“蓬发载胜”的西王母。这样,我们便再也不会明白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意思,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将这幅拥有很强独立性组成部分的作品与汉武帝谒见西王母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因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根本不具有任何可以表明其身份的特征性。而对于古代绘画中寻常可见的这类人物形象,我们似乎只能将其定义为“无身份性”的人物形象了。《降真图》中的四仙女,除了“西王母”和“董双成”⑤的题名文字尚完好幸存,另外两名女子已经因题名文字的漫漶而导致了“身份”的丢失,即是其人物形象本身不具身份性的有力佐证。   事实上,与《降真图》相似的还有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辽博藏本)。这个本子基本被确定为宋代模本。抛开时代问题不谈,仅就形式而言,辽博本《洛神赋图》就是一幅以文本故事情节作为榜题的图绘作品。在这本《洛》图中,画家把文字文本的《洛神赋》分为五幕,将文字完全转译成视觉图像,并配以相关的原文文字,使文字与图像产生互动。尤其在第三幕“离情”的一段中,呈坐姿的“曹植”形象与忽远忽近的“洛神”形象都具有很明显的“无身份性”。如果仅割取这一部分,除去“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的榜题文字,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画面的人物形象与《降真图》中的人物形象一样,不能分辨人物特征,也不能明辨人物身份。如图2,如果我们亦将这第三幕中的女子形象与男子及侍从形象分隔开来,那么,左部女子形象则与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中第七段女子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