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传承路径探析.docVIP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传承路径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传承路径探析.do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传承路径探析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于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歌小曲、宗教音乐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青阳腔。明万历年间,青阳腔进入全盛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北至山西、河北,南至广东、福建,西至四川,且远播海外,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入清以来,该剧种在其发祥地青阳县日渐式微,却在江西湖口县深深扎下根来。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和整理,该县已收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 131个、正本戏 36个、曲牌 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 64个、音乐资料五十余本、音像资料一百一十多个小时、演出光碟五十余盘、脸谱 46个、剧照一千余幅等。可以说,湖口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青阳腔资料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青阳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九江吉祥三宝”之一。   青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青阳腔的歌唱形式――滚调(音乐特征为:节奏急促的流水板,字多腔少,接近口语的朗诵性的唱腔),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进程。冯其庸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序中说:”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弋阳腔的变种,对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于现在各地高腔剧种以及徽戏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1]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青阳腔孕育了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它是国粹京剧的”鼻祖”,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活化石”。   青阳腔生长在农村,繁衍于民间,是一种典型的平民戏曲艺术,其古曲古谱与道教符.一脉相承,演出形式与民间习俗休戚与共,其唱词通俗易懂,曲调高亢,灵活多变,一唱众和,真实地反映了民风、民俗和民生,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青阳腔在艺术上别具一格,其音乐大多表现主角的强烈情绪,因此多采用变换多端的节拍以及崎岖趑趄的节奏,形成了非均衡律动感,从而构成动荡颠簸、跌宕摇摆式的音乐效果 [2];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架篱笆、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术;其戏曲脸谱也极具特色,坚持写实与象征相结合,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物面貌特征的描绘,以丰富戏曲角色的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善、恶、忠、奸等角色在观众心目中更具有直观性。   青阳腔起源于青阳,发展于湖口。在 20世纪 80年代,湖口这个只有二十余万人的小县,曾经活跃着 48个青阳腔农民业余剧团,当地群众学唱曲文风气特盛,手抄剧本几乎家家都有,围鼓坐唱则村村皆是,高腔古乐响彻鄱湖之滨。然而,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和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大多数剧团已经解散,青阳腔后继乏人,目前,湖口县青阳腔农民演员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多岁,形势令人担忧。为了保护传承青阳腔这一珍贵戏曲艺术,九江学院多次派人前往湖口县考察、走访,最终与湖口县政府达成“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共识,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青阳腔的保护传承构建了新的广阔的平台,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九江学院找到了一条适合青阳腔传承发展的新路。   一、成立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指导青阳腔传承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学术研究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九江学院在青阳腔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先后成立了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青阳腔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成多个课题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青阳腔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目前有关青阳腔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一)课题方面:全国人文社科艺术类文化部项目“青阳腔研究”;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湖口青阳腔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青阳腔艺术旨趣”“赣北戏曲交融性特征研究”等3项;校级课题若干项。(二)论著方面,出版专著《青阳腔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2010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九江学院、湖口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九江学院承办的“中国 ?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市召开,来自北京、安徽、陕西、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青阳腔源流、流布与传播、艺术特点、深远影响、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展开了热烈和深入地探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解决了困扰着人们的诸多难题,为青阳腔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强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培养青阳腔传承人才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实施载体和手段,地方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