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格律诗的革新与创作上
浅谈格律诗的革新与创作(上)
陈学福
格律诗音韵的革新
最近,不少诗友对格律诗的创作争论不休,诸如平仄、压韵、拗救、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纭。有些诗友在欣赏格律诗的时候,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所读诗歌各执己见,妄加评论。有些人不注意诗歌的意境,只重视诗歌的形式;或不看时代的发展,只求墨守成规等。
现代人对格律诗究竟该怎样看待?现代人写格律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标准?格律诗的创作使用何种韵律最好?怎样才能使传统的格律诗得到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格律诗创作和欣赏时较为混乱而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想就格律诗的起源与发展、格律诗的韵律以及格律诗如何适宜现代人的要求等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格律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1、格律诗的起源
格律诗起源于初唐。当时的诗人们继承了“永明体”的平仄规范,根据沈约的“四声”划分,在句内粘对、搭配、对仗等方面形成了一定风格,使其逐步完善。 其中宋之问、沈佺期贡献最大。
《新唐书.宋之问传》中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生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以之,号为沈宋。”
《唐书》中也有记载:“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好律诗。”
由此可见,宋之问、沈佺期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人可以说是“格律诗门”的创始人!
就上述格律诗的起源本身来看,这既是对前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又是诗歌创作的一次重大革新和突破,也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2、格律诗的传承与发展
格律诗自唐朝逐渐定型之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传承不衰,受人青睐,这是因为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平仄交错,起伏有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并非它是古代文人所创,底蕴深厚,深不可测,可登大雅之堂。
从格律诗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格律方面的要求变化并不大,起重大变化的??要在音韵方面。因为格律是为了保证诗词的韵律美而固定下来的形式要求,而音韵常常随着汉语语音系统的改变而改变。
从音韵学及诗歌的演化史上看,秦汉古音与唐宋古音不同,到了近代和现代,语音又有变化。而诗词音韵也由古之206 韵部逐步演变为“平水韵”的106 韵部,而建国后学者编写的《诗韵新编》将现代诗韵编为18个韵部,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定为14韵部。
由此可见,音韵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唐宋文人并未按照秦汉古音去创作。同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也无须按照唐宋人的读音去创作,这也是叫做“与时俱进”吧。因为古人的有些读音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现在依然按照古人的读音去创作,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发挥不了格律诗音韵美的重要作用。
二、用古韵写格律诗存在的弊端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站在普通话的角度看古韵,古韵明显有许多与现在不和谐的地方,现以“平水韵”为例作简要说明。
1、同部不同韵
依据普通话的读音看,“平水韵”里很多韵部中所收之字就不同韵了,例如:
“四支”韵部中仅前面几个字“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与今韵就存在很大差异:“支枝”韵母是“-i(后)”,“ 移陂奇宜仪皮”韵母是“i”,“ 为垂吹”韵母是“ui”,“ 碑”韵母是“ei”(和ui同韵),“儿”韵母是“er” (和i同韵),今分属三个韵部。
“九佳”韵部中“佳街鞋牌柴钗”,“ 佳” 韵母是“ia”,“街鞋”韵母是“ie”,“牌柴钗”韵母是“ai”,今分属三个韵部。
“五微”中“飞非扉肥腓威机几讥矶稀希”一些字,“ 飞非扉肥腓威”韵母是“ei”,,“机几讥矶稀希”韵母是“i”, 今分属两个韵部。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2、同韵不同部
例如上文所举“四支”中“ 移陂奇宜仪皮”韵母是“i”, “五微”中“机几讥矶稀希”韵母也是“i”,二者今属同韵,古则分属两个韵部。
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3、同部不同声
如:“一东” 韵部中“东同铜童梦冻恫总”等字,“东同铜童”今为平声,“梦冻恫总”今乃仄声,二者古同为平声,今却不同。
4、同声不同部
如:“去声”“四寘”韵部中“织积迟出司”今皆为平声,此乃列为仄声部。
5、入声字归属
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字,古入声字今之归属平仄皆有,创作时用起来比较麻烦。
6、平仄的不同
“平水韵”一些韵部中的某些字,“平声”的现在成了“仄声”,“仄声”的现在成了“平声”,不利于今人写诗时把握。
7、分类的烦琐
“平水韵”把音韵分成106韵部,分类过细,过于烦琐,用起来也十分麻烦,不利于作者掌握。
8、记忆的困难
由于普通话读音和古代读音差别很大,作者要把那些已经发生变化的古音一一记住,是非常困难的。就是能够记住,花费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