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五里牌坊.docVIP

【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五里牌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古尋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五里牌坊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五里牌坊 在济南纬十二路以南的一片地方叫“五里牌坊”,是以此处原有一座孝女石坊而得名,还有几条以此而命名的街道。据《槐荫文史资料》,因距城五里,故称“五里牌坊”。 据史料记载,一百年前的五里牌坊距城区较远,此地原为一片乱坟岗子,大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才有一些贫苦人家来此搭棚栖身,随后逐渐形成以棚户为主的居民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五里牌坊划分为五里牌坊南街、五里牌坊西街、五里牌坊东街和五里牌坊北街四条街。 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五里牌坊过去叫“五女牌坊”,说的是这里有一户人家没有男孩,只有五个闺女,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五个姑娘都没有出嫁。她们死后,人们修了一座牌坊以志纪念,取名“五女牌坊”。后来被人们讹传为“五里牌坊”。 实际上,“五女牌坊”的说法只是???地人的口耳相传。据史料记载,五里牌坊原名“孝女坊”,清嘉庆年间修建,距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牌坊坐东面西,高约3米有余,宽约2米,全部用石料筑成,两底座上竖立两根石柱,立柱上镌刻“绢七尺于灵前至死不悔,随双亲于地下携手同行”联语,坊额上刻有“旌孝双亲”字样,坊额上部为龙纹花卉顶罩。 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嘉庆年间,济南有了陈氏姊妹二人,姐姐叫陈志芳,妹妹叫陈信芳,住在济南西门里双忠祠附近。她们的父亲叫陈定九,夫妇俩没有男孩。志芳、信芳为孝敬赡养年迈的父母,矢志不嫁。嘉庆六年,陈定九夫妇相继病逝,姊妹两人卖掉所有家产为父母殓葬,日夜哭声不绝。有一天,邻居一位老太太路过其门口,发现大门未启,而且哭声已绝,从窗缝一看,姊妹二人已双双缢死在父母灵柩旁,脸上仍带着泪痕。街坊邻居捐资将姊妹二人安葬。官府感其节孝,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城西五里处修立了这座“孝女坊”,以示表彰。 “孝女坊”如今已难觅其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遗址在五里牌坊北街13号刘梅清院内。 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明代以后就一直作为山东省省治所在,过去可谓牌坊林立。据乾隆年间《历城县志》引旧志记载,明代时济南共有88座牌坊。其中,祠庙牌坊有15座,衙署牌坊33座,缙绅牌坊以及纪念性牌坊40座。这些牌坊大都集中城内及城厢一带,多为木结构和木石结构,纯石牌坊为数不多。 清末一张济南地图显示,现在的泉城路东端,一百年前曾有一处高大的木牌坊;据老人回忆,如今的共青团路东段,过去叫估衣市街,街上曾有一座气势宏伟的跨街金属牌坊。近年来,大观园进行改造,在北门、东门以及大观庙前新修巍峨壮观大牌坊三座。值得济南人自豪的是,世界最大的汉白玉牌坊就坐落在舜耕山庄,这座牌坊为三门四柱挑担式结构,高8.6米,宽13.8米。 济南府学文庙由“宋熙宁年间郡守李恭建”,“明成化十年,知府蔡晟增两庑像龛,建坊树屏……”由此可知,府学文庙前牌坊(即棂星门),初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济南知府蔡晟所建。整个牌坊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坊额上刻有“海岱文枢”四个大字。文庙前还有左右配坊各一座,坊额分别为“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该牌坊1952年移至大明湖南门,坊额改为于书佃所书“大明湖”三个鎏金大字。1984年按其原样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式牌坊,比原坊旧制增高半米,加宽一米多。在县学文庙前也有三座牌坊,正坊坊额为“泮宫”,左右配坊坊额分别为“江汉秋阳”和“金声玉振”。在南门里舜庙前,“树左右以坊者各一,左额曰‘重华协帝’,其右曰‘大格孝亲’。”另外,山川坛、社稷坛、碧霞宫、五龙宫、来鹤桥和朱公祠前也各有牌坊一座。 2012-2-16 15:20 上传  HYPERLINK /forum.php?mod=attachmentaid=NTI4NDI3fDdiMDdkNmQ1fDEzMjkzODA3NzZ8MjgwOTIxfDI2NDExMw%3D%3Dnothumb=yes \o 207701t-2060360721_d.jpg 下载次数:0 \t _blank 下载附件 (733.84 KB) 今日之珍珠泉大院,明朝时为德王府,清康熙五年改为山东抚院。德王府前曾有四座高大牌坊,正前坊坊额题为“钦承上命”,正后坊题为“世守齐邦”,左右配坊分别是“尊训守礼”和“廉恭孝义”。明正统五年(1440年),始设山东巡抚;成化元年(1465年),在今旧军门巷西侧修建了巡抚衙门,称为“巡抚都察院”。后随巡抚职责的增加,至万历八年(1580年),其职衔全称是“巡抚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都察院右(或左副)都御史”,其衙门也改称“督抚军门”。督抚军门的建筑很是气派,门外建有高大牌坊三座,正坊坊额原为“督抚军门”,随后改题为“文武为宪”,不久又改为“文经武纬”,明末又改回“督抚军门”。左右坊额分别题为“齐鲁总镇”和“海岱长城”,后来一度改为“清勤表吏”和“敬简临民”。山东布政司(今省政府)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