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
第 27 卷 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第 四 纪 研 究
GUATERNARY SCIENCES
VOI. 27, NO. 1
January,2007
文章编号 ! ! 1001 - 7410(2007)01 - 64 - 10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
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黎 兵
!
李 勇
#
张开均
!$
张玉修
!
张 毅
#
魏庆国
!
汪 洋
!
(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摘要 ! ! 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碎屑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是青藏高原东缘强烈隆升的产物,同时为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
代的隆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以盆地底部的大 邑 砾 岩 作 为 研 究 切 入 点,详 细 研 究 了 它 的 物 源 区,以 深 化 对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过程的理解。通过砾石成 分 统 计、砂 岩 薄 片 鉴 定、重 矿 物 分 析 以 及 古 流 向 恢 复 等 方 面
的研究表明,成都盆地北部和南部的大邑砾岩分别受不同的物源区和河流所控制。其中北部的大邑砾岩受控于出
口在都江堰南约 4km 处向南流的河流所控制,其物源区为玉堂镇以西、汶川 - 茂汶断 裂 以 东 的 流 域 范 围 内。而 南
部的大邑砾岩则主要受向东流的古青衣江的控制,其物源区即为现代青衣江流域。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表明晚新
生代期间岷江和青衣江都曾发生河流改道。
主题词 ! ! 青藏高原东缘 晚新生代 成都盆地 大邑砾岩 物源分析 水系变迁
中图分类号 ! ! P534. 6,P588. 2125 文献标识码 ! ! A
第一作者简介:黎 兵 男 26 岁 博士研究生 第四纪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 E-maiI:gigIibing@163. cOm
!
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和资助
2006 - 05 - 08 收稿,2006 - 07 - 26 收修改稿
! 引言
成都盆地 是 青 藏 高 原 东 缘 的 晚 新 生 代 压 陷 盆
地,东西分别被龙泉山和龙门山所限( 图 1)。早 期
堆积于盆底的大邑砾岩在不同地段分别不整合覆盖
于侏罗 纪、白 垩 纪 和 古 近 纪 紫 红 色 泥 岩 和 粉 砂 岩
( 统称红层)之上[1]。Kirby 和 WhippIe[2]以及 Kirby
等[3]对青藏 高 原 东 缘 河 流 特 征 的 研 究 排 除 了 地 层
岩性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提出青藏高原东缘显著
的地貌特征主要受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的构造活
动所控制。40Ar / 39Ar 和( U - Th)/ He 年代学研究表
明,从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开始,高原东缘剥蚀速率
的增大使龙门山地区的大量岩石被剥蚀并沿现代河
流搬运到四川盆地,并主要沉积于四川盆地西南的
成都 盆 地 中[4]。 BurchfieI 等[5]认 为 成 都 盆 地 的 晚
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导致青藏高原东缘现代地貌格
局的构造事件。李勇等[6,7]认为龙门山冲断带是成
都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区,成都盆地沉
积物碎屑成分能够反映龙门山冲断带的物质构成。
关于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曾有简要的野外地
质描述[1]和沉积相研究[8],而在区域性的沉积学研
究方面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结合野外考察和室
内研究,着重研究大邑砾岩的沉积学特征、时空演化
并恢复其物源区,进而探讨古岷江和古青衣江的水
系演化,这对于反演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构造
演化和成都盆地的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有
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 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大邑砾岩分布于彭灌断裂和成都 - 新津隐伏断
裂之间,北 至 都 江 堰,南 到 名 山 县。 彭 灌 断 裂 与 大
邑 - 广元隐伏断裂之间为大邑砾岩的剥蚀残留区,
其出露厚度介于 122 ~ 380m,其中 以 位 于 盆 地 南 部
的庙坡剖面厚度最大(380. 6m),其次为位于盆地北
部的玉堂镇剖面( 厚 250m)。在大邑 - 广元隐伏断
裂与成都 - 新津隐伏断裂之间,为大邑砾岩的埋藏
区( 见图 1)。据钻井资料,大邑砾岩在成都盆地 的
沉积西厚东薄,呈楔状特征[8,9]。
l 期 黎 兵等: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65
图 l 成都盆地构造纲要及样品位置图
底图为由 90m 精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