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课件2.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态相变课件2

预习:实验一 奥氏体晶粒度大小的测定; 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测定包括两个步骤:奥氏体晶粒的显示和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测定或评级。本实验用直接腐蚀法显示奥氏体晶粒,用比较法评定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绝大多数的钢,高温下才存在奥氏体相。当冷却时,就会转变成其它相,因此,要设法将高温状态的奥氏体晶粒轮廓在室温下重新显示出来。 氧化法就是把钢加热到奥氏体,保温一定时间,使试样表面出氧化。由于晶界比晶粒内具有更大的化学活性,在氧化气氛中加热的钢材,它的奥氏体晶界较晶粒内部更易于氧化,也即晶界处氧化较深,经过这样的处理,冷却后细心磨制,磨去试样表面氧化层,而保留境界上的氧化物,再经过抛光、侵蚀,就能在显微镜明场照明下显示出氧化的晶界。;直接腐蚀法就是选用合适的腐蚀剂,对于某种钢材亦能借浸蚀显示原奥氏体晶界。 比较法评定晶粒大小简单方便,是生产上常用的方法。它是放在1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奥氏体晶粒,与冶金部颁布的YB27—64标准晶粒级别图相比较以确定其大小。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若奥氏体晶粒大小不均匀,应估计出不同大小的晶粒在视场中各占面积的百分比。若占优势的晶粒所占面积≥90%,就可只记录这种晶粒级别。否则应该用不同级别来分别表示钢的晶粒度,例如:8级(75%);4级(25%)。;三、 实验设备和材料 ? 40Cr试样、电炉、砂纸、抛光机、抛光剂、腐蚀剂、金相显微镜 四、 实验内容和步骤 ? 1、每人领取40Cr试样一块。 2、将40Cr试样放入930℃±10℃的电炉内加热,保温30分钟后取出试样,淬入水中。 ? 3. 将淬火后的40Cr试样磨制成金相试样,抛光后,用饱和苦味酸水溶液和海鸥洗涤剂混合煮沸后冷却至一定的温度进行腐蚀。 4、将腐蚀后的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并与标准的奥氏体晶粒度级别图比较 。;五、操作要点 结果的正确性与操作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试样出炉后要快冷,避免铁素体呈块状析出,而与奥氏体晶界混淆。试样出炉后用水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 掌握合适的磨量。试样热处理后磨量是能否显示奥氏体晶粒的关键,磨去量太少,只能看见氧化膜;磨去量太多,会将氧化晶界全部磨掉。可以有意把试样表面磨成一个倾斜面,一部分表面呈光亮,一部分呈暗黑,这样在过渡区即可找到合适磨量的部位,经抛光、侵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此部位。;六、晶粒度大小评级示意图;;;第二章 珠光体共析分解 Pearlitic Eutectoid Decomposition;珠光体的片间距和过冷度关系如下: S0 = C /△T×0.1 其中: C =8.02×10 3(nm·K); S0 : 珠光体的片间距(nm); △T: 过冷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 一般所谓的珠光体,是指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此时片间距为150~450 nm, 当片间距为80~150 nm时,称为索氏体(S), 片间距为30~80 nm时,称为屈氏体(T)。 当渗碳体以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中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第二节 珠光体的共析分解机理 一. 形成热力学 由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有下列关系式: A → P ( F + Cm) 碳含量(%): P:0.77, F:0.02, Cm:6.67. 因此, 只要考虑这三相(A, F, Cm)自由能的变化, 即可了解相变的过程.;二. 片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1. 领先相 因为P中F与F先位向相同, 故设定亚共析钢中F为领先相, 因为P中Fe3C与Fe3C位向相同, 故设定过共析钢中Fe3C为领先相, 共析钢中领先相可以是F,也可以是Fe3C,一般认为领先相是渗碳体。 2. 珠光体形成机制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 A → F + Fe3C 转变依赖于扩散, 以得到所需要的浓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 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详见下面的叙述.;(1)形核 (a)位置: Fe3C形核于A晶界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见图a)。 (b)形状:薄片。因表面积大,易接受扩散来的原子,且应变能小。 (2)长大 Fe3C薄片向纵向、横向长大,不断吸收周围碳原子(图a)→在Fe3C两 侧或A晶界上贫碳区,形成F核→ Fe3C纵向长大(横向已不可能), F纵 向长大、横向长大, 于F侧的同一位向形成Fe3C(图c), 在同一位向交替 形成F与Fe3C, 形成一个珠光体团(图d)。在不同位向形成另一个珠光 体团(图c?e)→珠光体团互相接触,转变结束(图f).;(3)碳的扩散过程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临界点以下一个温 度t1 时,新相P与母相A的成分如图。由于各相 间的浓度差,就造成了如下几种扩散。 (a)界面扩散 如上图,在t1温度时,A中CA-F CA-C,造 成碳从A/F界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