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本分”静默中自有惊涛骇浪.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分”静默中自有惊涛骇浪.doc

PAGE  PAGE 6 “本分”静默中自有惊涛骇浪   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研究持续了将近20年,她爬梳了太多的材料,对明清之际的士大夫或者明遗民体验体会得异常细腻微妙,写得苦心孤诣而精彩纷呈。也正因此,上述种种对于一个专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批评的人来说,甚至难免艰深。所有这些,都令我颇有“畏难情绪”。现在不揣浅陋动笔,终究是缘于文学的鼓舞。或许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赵园在1991年写下了著名的评论《张承志的自由长旅》。在我看来,这篇迄今仍不失慧眼和精神高度的张承志叙说,未尝不带有写作者赵园学术自觉及精神自况的诸多意味。      1978那一年进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们,号称“黄埔一期”,是星光璀璨的一群人。这批被十年“文革”耽搁的才杰俊彦,遭逢“科学的春天”,奋飞之势,真如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那个名??所形容的:“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而赵园在这其中,显然并不是风头最健的。相反,在1980年代思想冲决罗网的大潮中,在各种“主义”和“形式”的鼓噪中,赵园的身影有些特别。      我之所以不用“孤独”、“独异”这类词汇来形容赵园,是因为我知道这类词很有些俗套和煽情。因此,我愿意说,“本分”,这可能会来得更恰切一些。在我的阅读经验以及生命理解中,赵园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个严守“本分”、尊重生命的学者。      这“本分”,首先体现在赵园的文学研究上。从《艰难的选择》和《论小说十家》开始,直至《北京:城与人》《地之子》,赵园走的是传统的“作家论”或小说人物论这样一条扎扎实实的学术道路。其时,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说及其美学范畴的“悲剧感”等整体性概括,已经大有席卷统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势。不能说这一切对于赵园毫无影响,但是更为根本和鲜明的,却是赵园始终把研究的目光锁定在“人”――无论这个“人”是小说人物形象还是作家自身。当然,这条路并不为赵园独有,譬如还有王富仁的鲁迅研究和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等。但赵园由此再进一步,尝试着通过介入、感受和解读“人”的心理现实而深入剖析社会肌理结构,并最终返回人物内心。这个路向,与当时上海王晓明的研究相映成趣。王氏的《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以及《潜流与漩涡》等著述,也在这个意义上独树一帜。相类似的心理解读能力和感性深挚的语言倾向,令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哲学观念、先锋实验铺天盖地时,始终葆有着文学的传统尊严。      从“人”的文学关切到“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这一“自由长旅”的跨度之大不仅超乎人们想象,而且一走就是二十年。《想象与叙述》这部书“由明清之际说起”,仍然是赵园的明清思想史研究心得。相对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和《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而言,它可能会容易阅读一些。但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它并非前两部著作的简单缩写本,而是某种阅读者能从中窥见赵园学术生命“本分”之道的见证。      关于由文学转向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动机,赵园曾对此做出过不同层面的解释。譬如,她提到了陈平原、夏晓红夫妇“试试明清怎么样”的建议,其时,由当代进现代、由现代进近代诸如此类的上溯性研究,很可能提示着以往那种画地为牢式的学科研究自身的致命缺陷,更何况其间还充斥着难以避免的说废话炒冷饭倾向。而这类倾向,不独在文学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外,赵园使用了“厌倦”这个充满生命质感的词汇,来传达她对于“学术就是一切”的怀疑以及对于生活乃至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说出这一点是需要境界和胆识的――在人文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悲情化和本质化地理解“学术”的潮流中,学术的“本分”连同它的生命感日益枯萎。或许,这才是赵园所不甘心的。      由上可知,赵园从现代文学“出走”势成必然,但其“归宿”并不必然保证是“明清之际”。但继续纠缠这一点没有意义,且多少有点强作解人的尴尬。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乃是“明清之际”的方法论意义。赵园不止一次谈到,她的“思想史研究”与史学家纯正的思想史研究并不重叠。换言之,赵园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在传统历史学(思想史)的问题框架内用力,尽管她首先需要面对传统思想史的所有材料。她念兹在兹、身心投入的,还是对于人的体验与研究。有别于传统史学的“人物列传”框架和研究类型,赵园为“明清士大夫”所吸引的,乃是某些关涉“精神现象学”的事物。在《寻找入口》一文中,赵园以“戾气”为例,细致地阐说了她阅读王夫之的感受:      王夫之的论述触动了我的,固然是他关于明代政治的批判,却更是包含其中的士大夫的自我省察及其深度。他的关于“坎坷”、“?M疾”造成人性缺损、暴戾之于人的隐蔽的损伤的那些话,非特具反思能力、且深于人生体验不可能说出,由我读来,极其沉痛,属于那一时期最深刻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