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市青山区史话
武汉市青山区史话
一、地理、地质、地貌
青山区位于武汉市东部、长江南岸、东径114度36′、北纬30度37',东西最宽处11..9公里,南北最长12.9公里,总面积45.13平方公里。北临长江,东、南与洪山区和平乡、建设乡接壤,西与武昌区余家头毗邻。是武汉市的新兴工业城区。
青山地区是半平原、半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仅为20~28米之间,起伏不大,土质粘性重,易板结。西部地势平坦,中部呈西北往东南走向分布着10多座小山,东部因有北湖和严西湖而多水域沼泽。
“青山”原本是长江上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当地人把它叫做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伸至江中,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矶头山。山上长满了乔木和灌木,而上下江岸均为黄色土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民至故以“青山”名此见两岸一片灰黄,唯此山独青,1921之(年《湖北通志、建置、乡镇》)。前人曾在此地留有“回头黄鹤洲,拱手迎青山”的诗句。
二、地处沿江的自然格局
(一)青山港
青山港,原名青山夹HYPERLINK 0/hbda2/admin/01Info/0101news/AddNews.jsp?action=editcId=4452nId=2629page=1Father=0#_ftn1[①],江水北从青山镇青山矶头西侧沿山脚向东南流入楠姆山,通东湖、沙湖,可达武昌城区东门。在历史上,这一带地势低洼,多沙洲。长江沿岸没有修建防水大堤,涨水季节,水漫沙洲,成为长江的一部分;把楠姆山淹成孤岛与青山矶遥相对峙,名曰:“小矶头”。水退后,多露沙洲,则成为江岸边沙滩水泽。但沿青山矶,楠姆山地势较低,水涨水落,经常年冲洗,成为一条可以行船的小港,遇有大风大浪,长江往来的商贾行船就要由青山夹进入楠姆山边躲避风浪,以求平安。久而久之,群众把这一带称之为“青山夹”。南宋大诗人陆游到夔州赴任时写《入蜀记》一文中说:至青山镇,由青山矶头入‘白杨夹口’一路的见闻记述颇详。称这白杨夹口乃是由水道入鄂州(武昌)的捷径之道。
清末,太平军攻取鄂州城,从青山至武昌大堤口的江边农民自发修筑拦水之用的长短、大小不一的田地埂子,平整了一条通道作为行军之用,才有江堤雏形。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基础上修成为江堤,在青山夹江水入口处筑一闸,名武丰闸,以防江水。从此商贾船只也很少由此往来了。解放后,1955年,武钢建于青山,逐年加修成现今的长江大堤。为了武钢工业生产用水需要,又将这青山的自然港,进行加深扩宽。并在此港约300米处江边,新建了江心水泵站,平时,取江水,注入港内,南流沙湖,再从工业港取水进入武钢厂区内,以供工业生产之用。
现在此港正式定名为青山港,北起由青山镇长江堤边,经武丰闸穿越和平大道青山公园楠姆山、过冶金大道进入东沙湖,再入武钢厂区,俗称,“小河”全长
4480余米。和平大道、青山公园、武黄铁路、楠姆、冶金大道等处,均修建有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和钢梁铁路桥。但此港由于常年抽江水注入港内,水含泥沙,易于淤阻港道,由武钢疏浚,以防渍水为灾。
(二)青山河道的变迁
长江水道武汉段呈弧形,由嘉鱼县簰洲湾至青山段为东北走向,从青山至黄石段为东南走势,长江流经青山时基本上是弧的顶部和流向的转折点。
长江因在龟山脚下与支流汉江交汇,受两江走势导向的影响,水的流速与流向在此发生变化。有的年份长江上游水量充足,其势压倒汉江之水,长江之水保持正常走势。而有的年份汉江流域雨量充沛,形成较大冲势,就会迫使长江水势改变流向。但不论哪股水势强弱,在交汇点的上下游近距离内形成较强的回流与旋涡是不会改变的。受两大水系交汇所产生的阻力的影响,主流长江之水流速减缓,水流中夹带的泥沙在上游不远处沉淀淤积,天长日久,长江中冒出一个沙洲,时间长了,被人们称为白沙洲。同样,长江与汉江汇合后,按常理,两股水合二为一,水量会增大,流速会更快。然而,因长江经过龟山与蛇山往下去几十里都是平川,没有任何阻力,且河道较宽,水势趋缓,加上两岸在历史上没有坚固的堤防,水流失去控制。如果遇到洪峰,长江之水就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闯,泄入河道两旁的平原与湖沼 地区,水流仍然保持平缓的趋势。再经鄂洲地段回归河道向东流去。
两江之水交汇下冲,其势必然形成一定的角度,受南北两岸的制约,青山段成为冲击的终点,水流在此转折,大部分继续下冲,一部分回流倒转,泥沙在来回的旋流中下沉,致使青山段的河床中心慢慢出现了一个长10多公里沙洲,正对青山矶的地方最宽,约2公里,形似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将长江之水一分为二,千百年来永不沉没,任凭江水流淌冲刷,河道变迁。
不知何时起,沙洲上开始有人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耕种,在长江里捕鱼,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居然发展到有几百户、几千口人。既然有人居住,且能生存发展,这个江中之洲自然会有名称,不管它原来的名称是什么,近几十年来,正式的名称叫“天兴洲”。也许这个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