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doc

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是湖南省汉族戏曲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本文以华容花鼓戏为例,通过对华容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美学特征的阐述以及濒危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花鼓戏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容花鼓戏;美学特征;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09-03   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由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等六大流派组成。其中,“长沙花鼓戏流行长沙、湘潭、株洲、宁乡、平江、浏阳、醴陵、益阳、沉江、南县、华容、安乡等地,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艺术种类。”①花鼓戏艺术孕育于“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最初田间地头的娱乐形式到发展完整的民族艺术 ,花鼓戏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等阶段。2008年6月,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重生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娱乐方式不再满足于听民间戏曲,而转变为听流行音乐、看电影等,使得花鼓戏的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因此,对花鼓戏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   华容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长沙花鼓戏”的一个分支,入选首批华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集文学、音乐、戏曲、舞蹈于一体,覆盖范围广泛,能让家乡人民记住“乡愁”,具有极高的民间艺术价值。本文以华容花鼓戏为例,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华容花鼓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美学特征的阐述以及濒危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花鼓戏艺术的思考与关注。   一、华容花鼓戏的历史   华容花鼓戏分为本地花鼓戏和南边花鼓戏两种。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关于湖南花鼓戏的论文和著作繁多,但有关华容花鼓戏的资料却是屈指可数。目前笔者掌握的关于华容花鼓戏的有效文献资料,只有华容县文化志编纂组编著的《华容县文化志》和华容县文化体育志编纂组编著的《华容县文化体育志》,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期刊论文。因此,笔者以这两本书为主要参考文献,对华容花鼓戏的历史进行论述。   (一)华容本地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历史,大体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就已开始萌芽。”②但是,华容花鼓戏始于何时,已无史料查考。据华容县花鼓戏老艺人方志新回忆:华容花鼓戏早在唐朝初年就已形成。根据是“拜师傅的‘牌位’用裱纸书写,右是‘清音童子’,左是‘鼓板郎君’,中间是‘敕封唐王风火老郎之神位’,‘风’字斜写,‘火’字倒写,所以‘风’‘火’二字念‘斜风倒火’。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花鼓戏艺人都要做‘老郎会’,祭拜祖师爷。”③   后来,华容花鼓戏随其发展、提高,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状况。其中一部分衍生为汉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形成了正规戏剧;另一部分则逐渐走向衰竭。元朝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生恐汉人作乱,限汉民“移居乱族,千里封婚,文不过年,武不超月”,并严禁汉人聚会,以防滋事,对正规戏剧一律削砍(传统剧《三打御林班》就反映了那段历史),企图以文化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来维护其统治。   剧团的解散、艺人的疏散,虽然限制了舞台戏的演出,但演员们“艺心”不死,自动组合,一旦一丑在乡间演起一些折子戏来。据传,华容花鼓戏的重生,归功于当时畏罪潜逃的王三花和李小旦。直到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武宗朱厚照南巡,华容乡民以花鼓戏表示欢迎和祝福,受到了他的赞赏,确定了华容花鼓戏的地位。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就有华容花鼓戏“跑风子”④出现,有时也搭起草台唱一些折子戏。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天,华容县注滋口北岸的七百弓、吕家一带,唱了几天华容花鼓草台戏,这期间,几乎家家都有来看戏的亲戚朋友。当时演出的戏班名称现已无人知道,只知道演员有南山的方志新、欧海二等人,演出的是《蓝桥会》《山伯访友》《王瞎子闹店》《张广大拜寿》《扳竹笋》等折子戏。   建国后,唱草台的华容花鼓戏已不多见,每年农历正月,“跑风子”还时常在东山、胜峰、三封、万庾、南山、操军、插旗等地出现。1959-1960年,唱过华容花鼓戏的谢朝云任华容县文工团团长,排练了华容花鼓折子戏《十爱姐》《十把扇子》《夸大脚》等节目,并用华容花鼓戏的传统曲调为大型歌剧《红松林》配乐,在各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1966-1976年,华容花鼓戏在华容县销声匿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容花鼓戏这一民间艺术之花重新开放。1977-1979年,连续三年的农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