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清初关学学者李柏的《易》学研究.docVIP

试谈清初关学学者李柏的《易》学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清初关学学者李柏的《易》学研究.doc

试谈清初关学学者李柏的《易》学研究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古代学者曾做过大量解读,努力把感性暗示转为近于理性的明示。清初学者李柏在张载关学思想基础上对《易》中美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      一、《易》的语言特点和它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尊崇《易经》,称之为“群经之首”,其原因当然是它对其他诸经――诗、书、礼、乐、春秋具有统领作用。即以《诗》而论,这是重感性的、审美的,似乎离哲学理性相去甚远了,然而《易》中说:“君子以懿文德。”号召君子美化自己的文章才艺与道德。又说“顺天休命”,号召君子遏止邪恶,显扬善行,以顺应至善至美的天命。在“豫”卦中说:“豫之时义,大矣哉。”豫即喜悦、安乐,重视审美活动。   但是,《易》对“五经”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引领,都明显带有重直觉、重感性因而富于暗示性,缺乏知识论的明确性特征。诚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农民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   冯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着重对比分析中西哲学的不同,探讨为什么知识论在中国从未发达起来的原因,态度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的,并没有贬低重农的祖先的意思。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见冯《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这样的哲学给审美和艺术提供了很大方便,所以“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说的就是这种主客不分的审美境界。   正是这种审美感受始终不离感性的缘故,造成中国艺术乃至哲学常用比喻、象征、借代的修辞去交流,连理性的定义也要用借代,“身处江海之上,而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这种表达方式,追溯到《易》,比比皆是:   “乾,元,亨,利,贞。”   乾被解释为日出的光气舒展的形态;也有发音近似的“健”的意思。 “上九,亢龙有悔。” “彖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彖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是说应当效法这种以母马为象征的大地德行。   这样的思维,构成中国哲学交流中一个基本事实:重感性尚体悟。其价值意义,用冯友兰先生话说是“文约义丰”(见《中国哲学简史》,第23页),富于启发性,能引导听者读者做创造性理解,因为直觉毕竟可以作为“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引金岳霖《知识论》语),须先还原比喻、借代、象征所暗示的理性本体,然后演绎到自身经验,完成由暗示向明示的转化。转化既困难,那么,直接的类比就成了懒人的捷径,屡屡闹出“东施效颦”之类的笑话,他们“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呀!”   在中国读懂传统哲学是一件难事。我在几十年中揣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总是不得其门而入,现在才领悟了一点,“玄之又玄”大概说“科学归纳”,不断向上位概念追究,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众妙之门了。但这是借助了西方哲学的方法。我们的祖宗似乎满意于感性的传达对理性理解过程的期待。所以,长期积累的丰富生产经验和各项知识,未发展成为“哲学的知识论”,不去追究未知的宇宙万物,似乎未被认识就等于不存在。他们不知道“被知的不随知识的存在而存在”(金岳霖语)。例如,虽然深谙“木生火,火克金”之类知识,但没有更多追问,更多区别,所以,关于燃料、能源、温度计、电学、医学中的炎症诊治等,都不是我们祖先的发明。   《易传》认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史记》告诉我们:“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领导西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经历丰富,留一部著作并非难事,可惜后人把他详尽分析归纳过程省略了,只说他是圣人,顺天行事,电可能文字发明太少不足以记事。北宋张载也相信“存文王,则知天载之性”,“存众人,则知万物之性”。在他看来,众人也是圣人,他们在不同劳动对象上倾注人类心血,必能深谙万物之性,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知识。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穷神知化”的教育目标。稍后于他的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