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我国东北有关人参的民俗.doc
近代我国东北有关人参的民俗
人参(俗称“棒槌”)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宿根植物,多生于东北长白山区,如现在吉林省的抚松、靖宇、通化、白山(原浑江)、吉林市(旧称船厂)、桦甸等地。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挖掘人参,并视为“神草”。《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草部》)民间甚至夸张地说吃了千年人参可以成神成仙、长生不老、起死回生。药力夸张使近代长白山地区出现了大量与人参有关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又与人参采制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民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成为该地人民尤其是参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近代长白山地区有关人参的传说与当地民俗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一种民俗往往有相关的传说解释其来历,有相应的故事印证其内容。民俗是人们劳动过程的一种文化反映,而传说则是劳动人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升华,二者具有一致性。在人参的传说中,属于植物的人参往往被人格化。传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千年人参则具人形,幻化成精,可自由往来,食之可以长生不老。成精人参的形象多以戴红肚兜的小男孩儿和红袄绿裤的俊俏小姑娘为主,也有的人参可变成老头儿、老太太、小伙子等等。
显然,上述人参精的形象源于人参本身。人参的根部由芦头、顶须和本根组成,类似光身的人形;人参的地上部分为红色花果,绿色茎叶扶持,故人参精中小男孩儿戴红肚兜,小姑娘穿红袄绿裤,戴红花。许多人参由于种类不同长得像龟、蛇、蛙等,因而也被赋予了灵气,具有不可思议的奇迹,如可以产米不断的米参、出水不止的水参等等。人参品质的好坏从其地上部分要看桠和叶的多少,桠越多表明生长年头越长,也越珍贵。二桠者俗称“二甲子”,三桠者俗称“灯台子”,另有“五品叶”、“六品叶”等,传说成精的人参大都是很名贵的参(《双城县志》卷七《药属》),惟独例外的是“二甲子”,据说它或者很普通,或者很珍贵,传说部分“二甲子”是千年人参转的胎,故也有许多参精是“二甲子”的变体。从根部来看,重量越大的人参往往越珍贵,同时与人参的生长姿势也有一定关系。“六七八九钱即为佳品,二三四两实所罕至,七八两者百年不遇,且论姿势之优劣,不论份量之轻重。”(《抚松县志》卷八《药业》)传说中的参精多为七八两的人参变的,而且多长得像人形。《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具备,呼声遂绝。”(《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草部》)可见人形人参有神性的说法由来已久。
挖取人参酌过程也体现出独特的民俗色彩。挖参往往是一种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的集体性劳动,带队者被称为“把头”。这些“把头”大都经验丰富,对队中成员照顾有加,威望甚高。一般来说,挖参队伍在每年六七月入山,名曰“放山”(这时因人参花果红艳,故又称“跑红头”)。放山时由“把头”根据经验和特殊知识指挥大家行动,规矩很多,忌讳也很多。每人要手持一根寻找人参的木棒(称为“梭拨落根”),身配一条一头系着大钱的红线绳(“快当绳”),“一见参苗特出,则疾趋向前,大声呼之曰‘棒槌’,以红线系之,青铜钱镇之,并伏地叩头以谢山神”(《长白汇征录》卷六《物产》)。既然人参被认为有灵气,那么它是可以随时逃跑的,据说这样一喊它就被吓住了。接下来,将线绳的两端系在两旁树枝上,“掘坑宽至四五尺、深至五六尺不等,缘参苗以须为贵”,挖参工具很特别,“刨参以木,忌用铁”(《呼兰府志》卷十一《物产略》),很多地方还用专用的鹿骨钎挖掘。挖参不能叫挖而应该叫“抬”,挖出的参不能弄断须子,要用耨了青苔的松树皮包裹(偶尔也用桦树皮),是谓“参包”。少数人参,尤其是移植的园参,还有一道刷洗的工序,即“刷水子”,这一工序一定要由女性来完成,“俗谓妇女刷水子,出货气色较好。又谓人参属阳,妇女属阴,阴阳相生,故气色较好”(《抚松县志》卷八《药业》)。人参挖出以后,为了保证买卖的公正性,人们“共举一人为经济掌称,迨放山者均到齐之日……由掌称者定货物之优劣,评价值之多寡,始可出卖,否则不准买卖”(《长白汇征录》卷六《物产》),体现出人们对公平公正道德准则的追求。
与挖参相对应,人参传说也都有捉参时喊山扎红线的说法。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常常和一个只穿红肚兜的小男孩儿玩儿,却被老和尚看出了门道,就让小和尚偷偷用穿了红线的针穿在小孩儿的肚兜上,顺着红线找到了一棵千年宝参。喊山与其说是为了吓住人参,不如说是表达喜悦的一种方式;扎红线是为了防止人参倒伏,便于挖掘,红线只不过是为了表示喜庆罢了。挖参忌用铁,是因为铁器很容易伤到参须。至于用鹿骨钎,据说是因为鹿在挖参过程中经常出现,传说中的鹿常常会把好心人带到生长人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