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逐鹿中原的“特区”报.doc
逐鹿中原的“特区”报
孙耀富小传
孙耀富,出生地距骨笛出土地舞阳贾湖遗址仅10里之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农民朴实无华的性格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1986年在舞阳县任宣传部新闻科科长,1986年调漯河内陆特区报社工作,现任副总编辑、主任编辑。有《地市级党报如何面对新世纪》等10多篇论文在《新闻战线》、《新闻业务》等刊物发表;《党报要在竞争中办出特色》等2篇文章获全国党报系统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调查报告《步入沼泽入坦途》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发表后,被国家科委、国家卫生部评为医改论文二等奖。2000年,被授予全国发行先进个人称号。
《漯河内陆特区报》是中共漯河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张内陆特区报。她是党报,却有着不同于一般地市级党报的办报方法和模式;是特区报,却不沿边、不靠海,远在中原腹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区报有着不同的风采。十多年来,《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学习沿海特区和兄弟地市党报的办报经验,立足本地,结合市情,兴利除弊,摸索前进。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报林中的一枝红杏。
《漯河内陆特区报》创办于1986年7月1日,前身是《漯河报》。1992年初,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漯河经济改革步伐,决定在漯河创办内陆特区,享受同沿海经济特区同样的优惠政策;同年,国务院又把漯河作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漯河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扩大内陆特区的知名度,漯河市委把《漯河报》更名为《漯河内陆特区报》,要求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办出特色。我们办报人决心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为漯河内陆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当好喉舌,打响内陆特区这块金招牌。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在特色上巧做文章,显现出“特”在何处。
立足本地,以农促富做文章
漯河辖三县一区,全市2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200万,是典型的农业市。漯河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而该市的支柱产业是食品加工、皮革加工和造纸。漯河的支柱产业无一不和农业有关,离开农业,漯河的工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前几年由于生产资料涨价过猛,农民看种地无利可图,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个别农村出现了搁荒现象。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农业生产不景气,必然给工业生产带来后患,影响特区经济持续发展,于是,《漯河内陆特区报》决定加大对农业的报道力度,正面宣传种植养殖等典型。为了大剂量、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农业,我们专门设立农村经济部,开辟农村经济版面,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致富信息,设立田野风、科技天地、乡村干部谈经验等专栏。根据农作物生长时令,我们请农业专家撰文讲课,引导农民科技种田,唤起农民的科技意识。农经部主任梁银宽深入郾城县黑龙潭乡养殖专业村,写出了《鸡鸣鸭唱闹龙潭》的报道,道出了养殖致富的道理,全乡农民纷纷效仿,使龙潭乡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基地。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来漯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临颍县巨陵镇引导农民科技种田,大搞科技园区建设,农民收入连翻番,成为全国十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受到农业部及省委领导同志的表扬。临颍县龙堂村、北徐村在农业科技园区巧做文章,引进日本、以色列等国先进设备和优良品种,发了种地财,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富裕村。今年8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来漯视察并称赞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龙堂村党支部书记郭自安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临颍南街村靠土地发家,现在已拥有中日、中德合资企业10多个,年产值20多亿元,成为全国农村的一面旗帜。漯河内陆特区报以独特的方式对农业进行全方位报道,显现了科技型农业、外向型农业在内陆特区中无穷生命力,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为工业插翅腾飞,让世界了解漯河
《漯河内陆特区报》在加大对农业报道力度的同时,大力宣传外向带动战略,让漯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漯河。这是在唱响主旋律,打响主动仗之后报道的又一特色。
1992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漯河试办内陆特区,漯河怎样才能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虎头,为全省全国特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漯河市的决策者分析认为,漯河不沿边,不靠海,缺乏矿产资源,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1992年之后,漯河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厦门等地举办招商引资会议,扩大漯河知名度。《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在“招”和“引”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漯河对外开放的窗口。为了学习外地知名企业管理经验,我们先后派出记者深入邯钢、洛玻等先进企业采访,写出文章在他山石,外来风等专栏发表。另外,报社经常派记者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本地工业企业存在的差距,及时提出整改措施。1998年,本报组织市内外知名专家对全市大中型亏损企业进行会诊,开出良方,结合工业改革,配发10篇评论,为改革造势。同时,漯河内陆特区报还把市委、市政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