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造法式辞解
《〈營造法式〉辭解》[1]是對我國古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中1105個詞條的解釋,是建築史學家陳明達先生晚年研究《營造法式》的遺著。作爲陳先生的學生,王其亨、殷力欣先生一起承擔起了整理《辭解》的工作,王其亨教授領導的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的師生也多與其間。值此中國營造學社成立80週年之際,在各方人士的共同推動下,將10餘年來整理和學習這部著作的階段性成果付梓,以饗學界同人,並告慰陳先生在天之靈。筆者受王老師和殷先生所囑,謹將陳明達先生的生平和學術成就、這部著作的內容和價值以及我們整理工作的有關情況略作介紹,以供讀者參考。 一 生平與學術事蹟 [2] 陳明達(1914~1997),湖南祁陽人,生於長沙。其先世陳大受(1702~1751),爲清乾隆朝軍機大臣、太子太傅、直隸總督、兩廣總督,諡“文肅”。曾祖陳文騄(1840~1904),光緒朝歷任杭州知府、臺北知府、臺灣兵備道道員、廬州知府等職,於光緒十八年(1892)任臺北知府時倡修的40卷《臺灣通志》是現存臺灣舊志中最大的一部。民國14年(1925),父陳肯堂舉家從長沙遷往北京。其年,陳明達11歲,到北京後與莫宗江(1916~1999)成爲同學,二人交誼終身不渝。在北京上學期間,陳明達曾師從齊白石學習國畫,另從德國畫師習素描、水粉。家貧故常變賣古籍,父每擇其佳者令其手抄全書留底。1931年高中畢業,原擬赴東北大學學習,因時局和家境而輟學謀生。1932年,經莫宗江介紹,入中國營造學社,始爲繪圖員,後升爲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營造學社期間師從梁思成、劉敦楨先生,是劉敦楨先生的主要助手。上世紀30、40年代營造學社進行的實地考察與各項研究活動,陳明達多與其中。1937年轉移到西南後,除了參與營造學社組織的雲南、四川古建築調查活動外,1941~1942年還作爲營造學社的代表參加了中央博物院彭山漢代崖墓的發掘考察,專門負責崖墓建築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3]、《四川崖墓》[4]等專著。同一時期,以梁思成、莫宗江先生等1930年代調查、測繪應縣木塔的工作爲基礎,於1942年繪製完成了木塔1/20模型的圖紙60餘張[5],又繪製學社調查漢闕模型圖紙約50張。1943年離開營造學社,赴重慶任陪都建設委員會工程師、中央設計局研究員,參與重慶城市規劃。解放後,主持設計、監督施工了西南局辦公大樓和重慶市委辦公大樓,在此期間還撰有《西南區的古建築及研究方向》[6]一文。 其間,梁思成先生向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推薦陳明達到文物局任職,因西南局辦公樓工 -------------------------------------- [1] 以下簡稱《辭解》。 [2] 關於陳明達先生的生平,殷力欣先生整理彙編的《陳明達古建築與雕塑史論文集》附《陳明達年譜》所 述甚詳。這裏以《年譜》爲基礎,結合其他材料,僅將其家世和生平學術事蹟略作梳理,以供讀者參考。 [3] 陳明達. 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上)[C]//張复合,賈珺. 建築史論文集(17).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6088. 陳明達. 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下)[C]//張复合,賈珺. 建築史論文集(18).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5150. [4] 後佚失,《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曾提及此稿。見:陳明達. 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上)[C]//張复合,賈珺. 建築史論文集(17).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72. [5] 陳明達. 應縣木塔·編後記[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43. [6] 陳明達. 西南區的古建築及研究方向[J]. 文物參考資料,1951,(11):106113. 程而推遲至1953年方成行,任文化部文物局業務秘書、文物處工程師,致力於全國古建築、石窟寺類文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參與擬定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其中,古建築方面的工作成果可見於1953年發表的《海城縣的巨石建築》[1]、《古建築修理中的幾個問題》[2],1954年發表的《關於漢代建築的幾個重要發現》[3]、《山西——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4]、以及與祁英濤等合寫的《兩年來山西省新發現的古建築》[5]、《山西省古建築修繕工程檢查》[6]、《山西省新發現古建築的年代鑑定》[7],1959年建國10週年發表的《建國以來所發現的古代建築》[8],1961年發表的《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9]、《漢代的石闕》[10]等文章。石窟寺方面則主要涉及三篇文章。兩篇發表於1955年,其一爲《四川巴中、通江兩縣石窟介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