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人.doc

写“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人      美国这两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中国”是一个越来越热的题材。那批热衷于描写的美国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中国有生活和工作经历,在接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信仰文化多元化。《纽约时报》畅销书《消失中的江城》、《甲骨》的作者彼得?海斯勒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彼得?海斯勒,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硕士。1996年以和平工作团志愿者身份来到中国教书,后成为记者,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国家地理杂志》等美国主流媒体长期供稿。其作品《消失中的江城》和《甲骨》先后登上美国畅销书的榜单。      美国这两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中国”是一个越来越热的题材。那批热衷于描写的美国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中国有生活和工作经历,在接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信仰文化多元化。《纽约时报》畅销书《消失中的江城》、《甲骨》的作者彼得?海斯勒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涪陵的教师志愿者      彼得?海斯勒,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本科毕业后又取得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硕学位。1994年,他以游客的身份首次造访中国;两年后,他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的身份是美国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派出中国大陆地区的志愿者。在位于长江之滨的涪陵师专(长江师范学院前身)外语系,彼得?海斯勒成了一名教师。他教授学生们英美文学,而他的学生们教他中文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涪陵,一个只通水路、人口20万的江边小城,让大部分中国人都感觉陌生。彼得?海斯勒和另一位美国志愿者亚当?梅耶到涪陵当教师时,他们是那个小城半个多世纪以来见到的第一批外国人。海斯勒满怀兴趣地投入了与他以往的环境截然不同的社会,在心理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了解适应过程。渐渐地,他发现,涪陵,和整个中国一样,正在努力了解自己的现状和未来。   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志愿者工作,海斯勒把他在涪陵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那就是他的处女作《消失中的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2001)。书中有他对于中国政治气候的观察,有他对于当地人生活的思索,更有充满趣味、耐人寻味的人物故事。该书一经推出,立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The 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 ),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像河流的书,既愉悦又桀骜不驯,表面看似平静,内则气势万钧。”许多西方人甚至因为读了这本书而专程到中国涪陵旅游。截至2006年底,涪陵师专接待了来自美国及其他外国的游客百余人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慕名而来的《消失中的江城》读者。      观察中国的驻华记者      结束了志愿者工作的彼得?海斯勒告别涪陵,来到了北京。他先是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北京分社做过助理,后任《纽约客》驻中国记者,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亚特兰大周刊》等撰稿。去年,海斯勒在美国推出了他的新作《甲骨》(Oracle Bones)。该书共二十四章,涵盖了彼得?海斯勒在中国从1999年5月(联合国在巴尔干半岛执行调停时,误炸在南斯拉夫首都的中国大使馆)到2002年6月(他回到美国访问两位已经退休的中国耄耋学者,他们现今定居在维州瑞斯顿)的经历见闻。《甲骨》一出版,便入围了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   著名汉学家史景z迁对于彼得?海斯勒和他的《甲骨》有很高的评价:“今日的中国可能正是为他(彼得?海斯勒)量身打造的,如果你不相信,不妨将自己沉浸在《Oracle Bones》一书中“淀粉”(Starch)和“馄饨西方‘(Wonton Western)这两章里,它们是描述东北的工业发展和塔里木盆地的电影制片工业,你一定会感到着迷的。”      在《甲骨》一书中,海斯勒收集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一个追求“美国梦”的新疆人、一个在深圳台湾工厂打工的工人、一个给无数打工者带来心灵慰藉的电台主持人……而与那些现代人物相交叉的是13件被海斯勒称为“人工制品”的古文物。它们中每一样都与远古的事件有关,或者与那些发掘古物并且研究那段历史的人有关。海斯勒将所有的材料在文中松散串联,构成一种隐喻式的氛围,如同被考古学家发现的人工制品,海斯勒的叙述看似破碎,但当合而为一时便具备了某种意义,似乎想预卜今日的中国以及它的未来走向。   《华人世界》:你1994年的时候来中国旅游,两年后,你来中国做了一名老师。请问你当时为什么做出那样一个决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