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抗病性-中国农
                    * * * * * * * * * * *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6 抗病主效基因(major gene)和微效基因(minor gene)         某一抗病基因,它的存在能导致显而易见的抗病表现型,则称该基因为抗病主效基因。         某一抗病基因,它的存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情程度,需要通过测量病情、并与感病品种病情相比较才能判断其抗病程度,则称该基因为抗病微效基因。         一般而论,质量抗病性由抗病主效基因控制,数量抗病性由抗病微效基因控制,但并不是必然。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7 持久抗病性(durable resistance)         植物某一品种,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中、大面积、长时期种植后,其抗病性仍保持不变,则称该品种具有持久抗病性。         持久抗病“品种”与持久抗病“基因”之辨:大麦mlo基因 ( Cell 88: 695-705)和Rpg1基因(PNAS 99: 9328-9333)、小麦Lr34基因(Science 323: 1360-1363)、小麦Yr36基因(Sciencexpress/ /19 February 2009/Pages 1-4 /10.1126/science. 1166289)。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8 非寄主抗病性(non-host resistance)         任何一种(species)植物只能被有限数目的病原物种(species)或变种(variety)侵染,而不能被其它种病原物侵染,即对其它种病原物具有抗性,称其为非寄主抗病性。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9 植物品种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及抗病性鉴定         植物遗传变异材料总称为品种资源,包括栽培种、野生种、近缘种属植物。         地方品种材料,引进材料,植物变异中心,资源材料库。         抗病性鉴定:田间鉴定、温室鉴定、离体鉴定。病情分级的标准化。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10 既存抗病性(pre-existing resistance)         由植物体正常的结构特性或化学成分导致的抗病性称为既存抗病性。         例如:品种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较厚;叶脉较密;紫皮洋葱含有较多抑制某些真菌孢子萌发的儿茶酚和原儿茶酸;燕麦中的皂苷(saponin)抑制全蚀病菌。 * 1.2 植物抗病性的基本概念  1.2.11 诱导抗病性(induced resistance)         植物体受到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刺激后产生的抗病性称为诱导抗病性。分为局部获得抗病性(local acquired resistance, LAR)和系统获得抗病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例如:含有mlo基因的大麦品种受到白粉菌侵入时细胞壁加厚;植保素(phytoalexin);马铃薯受伤后变为褐色。         一种病毒的弱毒株诱导的对该种病毒强毒株的抗性称为交叉保护(cross protection)。 *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3.1 精确解析植物-病原物互作过程         通过功能基因组技术揭示新基因,解析识别、信号传递网络、防卫反应过程。  1.3.2 从模式植物-病原物系统转向农作物-病原物系统。  1.3.3 培育和推广转抗病基因植物品种。 * Pathogen 1	Pathogen 2	Pathogen 3     AVR2	  	  AVR3		     AVR4       A model for resistance gene function R2/3 R4 AVR1 R1 Signal cascade Defense response Host cell *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3.4 诱导抗病化合物/技术的产业化        COOH HO COOH H3C    C     O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O 水杨酸(SA) * 1.3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1.3.4 诱导抗病化合物/技术的产业化                 此外,喷施硅溶液诱导对白粉病的抗性,低剂量紫外线(254nm)诱导水果抗病性。 Cl 二氯异烟酸(INA) 苯并噻二唑(BTH, Actigard) N Cl COOH N N S O S CH3 * * * * * * * * * * * * * * * * *                    植物抗病性    中国农业大学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