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称代词的发展要点
人称代词的发展
(一)殷商时代
1.甲骨文的人称代词:
⑴ 第一人称:
吾 我 卬 言
余 予 台 朕
⑵ 第二人称:
女 汝 尔 若 而 戎 乃
2.甲骨文的指示代词:之 、兹
(二)春秋战国时期:
1.之:最初是指示代词,春秋战国已开始指代人,表现:
⑴作定语的频率的减少。
在定语位置上的“之”一定是指示代词。定语位置上的指示代词为别的指示代词取代,如“此、是、斯”。如,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
充当定语的“之”:《诗经》38例,《墨子》4例,《庄子》5例。
⑵宾语位置上的“之”:
①指代具体事物、抽象事物、不明确的事物
具体的事物: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抽象的事物: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指代不明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②人称代词:不仅是第三人称:他、我、你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我,知罃),以赐君之外臣首(知罃父亲,荀首)。(左传)
谏而不入,则莫之(你,赵盾)继也。(左传)
2.兹:泛指性指示代词,未见指代人的用法。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尚书.盘庚)
3.其:特指代词
①春秋战国时期:“其”一般作定语。
A特指代词--那、那个、那里的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B人称代词--他、他的——定语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左传)
②取消独立性,一般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很少见到用于句子主语。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32年)
师之入=定语
③汉代开始作主语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史
(三)汉代之后
“其”开始取代“之”,可以指代第三人称。表现:“其”的功能增多:
⑴介词宾语:
不忍与其战。 (说苑)
上古时期在上述例句的“其”的位置上,应该是“之”,汉代之后,才可以用“其”。
⑵双宾语的间接宾语:有人遗其双鹤。(世说新语.言语)
⑶兼语:可率勉之,令其为善。(论衡.率性篇)
⑷句子主语:南北朝
其为阿谁?子以言之。(吴越春秋,27)
小结:汉代之后“其”继续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南北朝时已成为第三人称代词。能充当句子主语(但还不能做单宾语),取代了“之”的介词宾语、双宾语、兼语的位置。“之”不能做主语,可以做单宾语。
(四)南北朝时期:渠、伊
1.渠:第三人称代词。南北朝少见,初唐流行。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
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口心。(游仙窟)
⑴“渠”的来源:
①“其”的音变。
吕叔湘: “渠”大概是“其”的变式。都是群母平声字,分属“之”和“鱼”韵。
郭锡良:六朝“其”产生文白两读,文读随“之”韵其他字演变了,白读保存古音,跟“鱼”韵的字韵母接近或相同。
⑵方言词汇。从文献看,“渠、伊”早期只出现在南朝作品中,今方言也证明如此。
渠:广州、梅县、南昌、永康
其:温州、阳江、衡阳、宁波
伊:绍兴、福州、厦门、潮州、上海、嘉兴
2.伊:
⑴来源和时间:
①王力:大约在第四世到第五世纪
②吕叔湘:在魏晋之际,正当“他”字开始向三身代词方面发展的时候,
“伊”字已经是个盛行的第三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
“伊”在禅宗语录、金元曲文里也很常见,“伊”、“渠”有方言区域的局限,
再加上“他”的出现,因此,到近代汉语后期,就只存在于个别方言中。
中古:“其、渠、伊”实际上是一个词。读音不同。
(五)唐代:他
1.来源:
无定代词(旁指代词)。“其他、别的、旁的”义的“他”。《诗经》用例: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诗经.郑风.褰裳)
2.“他”的发展
⑴汉代:《史记》有疑似第三人称代词例子。
《史记.外戚世家》:“(窦)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
⑵魏晋南北朝、隋代的两可的例子:
①由“其他的”到“他人、别人”。
夫人食他一物,而有愧色,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搜神记)
他贫不得笑,他弱不得欺。(王梵志诗)
②确凿的例子:
武后知曰:“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毋犯他。”(隋唐嘉话)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
3.第三人称代词演变总结:
⑴起源较晚:周代“之、其”开始向第三人称代词发展。 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词义和功能,但没有完成转化过程。
⑵ 汉代:“其”开始扩大功能,有取代“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趋势。 但少见充当句子主语的例子。
⑶ 六朝:“其”进一步扩大功能。但不能单独作宾语。此时,产生新的形式“渠”。 至此,才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渠”(其)保留在南方方言中。
⑷ 汉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