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舛误例说.doc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舛误例说
摘 要: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自出版以来,赞誉不断,蜚声海内外。作为目前国内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经过几次修订愈臻完善,但2014重印校本的文选注释仍然存在一些疏误。本文主要就《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的几篇文选及第三册的《报任安书》注释的疏误略述?\见,且暂将疏误分为过用通假和训释不确两大类。
关键词: 王力《古代汉语》 过用通假 训释不确
一、过用通假
通假,就是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本字而不用。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①
“古音通假”的原理确实可以有效解决古书中很多疑难问题,但是通假范围扩大化问题由来已久。章太炎先生云:“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之训诂而臆造新解。”②黄侃先生云:“……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可骤言通假。”③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中的《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过用通假”的流弊。他说:“谈古音通假的学者们却往往喜欢把古音通假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的双声叠韵,这样就让穿凿附会的人有广阔的天地,能够左右逢源、随心所欲。”④
正是因为王力先生早已认识到“过用通假”的危害,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的注释中,用“通”表示通假关系,“同”表示异体字关系,用解释古义加上“后来写作X”的形式指出古今字的关系,明确地区别了通假字、异体字和古今字。但是由于本书除由王力先生负责主编外,编写小组内部又有不同的分工,由多人执笔,因此尽管在体例方面有统一的编写原则,某些字在具体处理上又有悖其原则。
事实上,判断两个字是否通假,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两个字的古音是否音同或音近,意义是否有联系。由于通假是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另一个毫不相关的字的意义,本字和通假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反之,若能找到本字和通假字(这里指误认为的通假字)意义上的联系,则它们就不是通假关系。
在这里,我们将教材第一册及第二册文选注释中存在的“过用通假”问题分为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和误以错别字为通假者三种,并加以分析说明。
(一)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
古今字即在同一个意义上先后形成的字。
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主要是:①古今字属于历时的语言现象,通假字属于共时的语言现象;②古今字的意义必然有联系,一般今字表示古字众多义项中的某一项,而通假字意义必然无联系;③古今字的结构一般有联系,今字一般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形符、记号或改变变换形符和义符,极少数没有联系,而通假字字形很少有联系。另外,在古字表示和对应的今字相同的意义时,今字还没有产生,没办法做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以不能说二者通假;即使是今字产生后仍然用古字表示今字的意义,也不能说成是通假,因为古字本身包含今字的某一义项。《古代汉语》文选注释部分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主要有如下几例:
1.《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T。”注:“?T,通‘途’。”⑤《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T有饿殍而不知发。”注:“?T,通‘途’。”⑥
“?T”原作“涂”。《周礼?地官司徒?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郑玄注:“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从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⑦演变的过程中,由于“涂”用作“涂抹”义,新造“?T”来表示道路义。《广韵?模韵》:“?T,路也。”⑧《庄子?徐无鬼》:“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T,适遇牧马童子问?T也。”⑨这里的“问?T”即“问路”。后来又用“?T”表示“用泥巴涂抹”等意义。这样,“?T”的意义经引申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就在“道路”这个意义上新造一个“途”。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⑩清郑珍《说文新附考》:“以泥涂傅他物亦曰‘涂’,因之凡以物傅物,皆得曰‘涂’。俗以泥涂字加土作‘?T’,道涂字从?u作‘途’。”{11}古籍中用做道路义时,三字均可;用做以泥涂在物上或以他物附着于物上的意义时,一般作“?T”,今简化作“涂”;“途”则专用于道路义。
由此可知“涂”、“?T”、“途”在“道路”这个意义上是古今字,但是这个结论还不够准确,它们的关系应该是余→涂→?T→途。前人关于“涂”、“?T”、“途”这三字的关系都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涂”的本字是“余”。“余”作第一人称代词,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尔雅?释诂》:“我自谓也。”而代词,特别是人称代词全都是假借而来。许慎《说文?八部》:“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 VIP
- 昆山通海中学小升初考试试卷.docx VIP
- 交警基本法律知识.pptx VIP
- 2025下半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3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海南三亚市天涯区教育系统招聘幼儿园编制教师16人(第1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5套).docx
- 旅游美学——第三章-审美心理.pptx VIP
- 《永冻土地区场道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模板课程教学大纲.doc VIP
- 考研英语单词表汇总(5500).doc VIP
- 2025下半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3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2024)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科技之光》精品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