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图式话语“意象”之成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图式话语“意象”之成因.doc

略论图式话语“意象”之成因   摘 要: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只有主体进入自由创造的精神状态,使图式原本有的多种可能性空间,经由选择性和机遇性相协的图式构成,悟之于“道”,“寄之于象”、“意于言外”,心向往之而口不能言的画境之地,方能得之于“画味”。   关键词:图式;话语:意象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98-02      图式,作为视觉艺术语言。人们对艺术语言的研究,本身就是话语实践。也就是说,图式话语即艺术语言的研究。意象图式话语实践,是主体逻辑的内化,客体现实暗示的反映,是中国哲学文化的积淀。艺术家都以自由独特的图式话语方式,寻求着无拘无束的白山境界。如何才能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哪种绘画图式才真正能使“画有味”?几乎所有的画家都在探询这个问题,探询方法,寻求各种因素的组合,使自我的主体意识得以萌生并走向成熟。      一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矛盾。“立象尽意”、“寄情”“写心”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特征。意象艺术的造型特点是“立意造像”。“造像”不等同于“造型”。在“具象造型”中,指描述的对象具有明确的状物特征形。而“意象造型”中的“象”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何谓“立象尽意”?王弼曰:“失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易略例》)即通过立“言”以表明其象,在由“象”以尽其“意”。也就是说,通过外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精神情感),使所立的外物“象”不仅是事物自然形态本身,而足一种心无挂碍超脱来静观生命的“象”。   这个“象”是“意”(心)利“象”(物)重新遭遇后,“心物”之间神会的结果。也就是所谓客观物象“神”的显现。苏轼在一首诗十说过:“与可(文同)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它独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东坡诗集注》卷二十七:《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这里的“身与竹化”,其实是“神与竹化”寓意表达人格化了的“清新”之意。文同一身与竹化的话语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一时期画家曾云巢,“自少时”便昼夜观察草虫而穷究其神,而且画起草虫来,“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可谓神与虫化。“身与竹化”、“身与虫化”都是中国文人画家及其后追随者,以象带言以取得“象外意”的一中新的追求。清逸高雅,温柔敦厚,高风亮节,自我畅怀,达到一种意境。娴熟的技巧,是为了达意。图式的目的在于意字上见高低,唯此,才能引起观赏者由此而联想及外(象外)。得“神”(似)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借表现弦外之音(不似)去“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在画时意象经营,胸中丘壑,落笔自然神速”。(宋代书画家黄山谷)而“意在笔先”、“神会于物”、“心入于境”成为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创作规律,是经过作者想象改造和情感浸润的记忆表象。故形象的记忆性又成为中国画“意象造型”的重要形式特征。   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是传统绘画图式审美的理想标准。它更为注重和谐与统一。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庄以元气论为基行的哲学对意、象、言关系的论述,可以视为是意境的萌芽。老子将“道”视为万物和生命的本原,“道”是有,无的统一,虚、实的统一。“道”――“气”――“象”三个范畴互为关联,“道”蕴于“象”,体现为“气”的氤氲流传。对道的体悟须“涤除玄鉴”(《老子?道经论》)。这可以说是从哲学层面上的准备。庄子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追求“心斋”,“坐忘”,“庄周梦碟”的物化境界。至此可以说是确定了后来意境说的美学精神。中国画中意境、意象的生成方式,乃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绘画图式中的体现。   道与物的关系是“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道与物、人与物、人与自然是共时性同体的存在。观“道”非直观“道”之本体,而是通过“涤除玄鉴”的体悟,达到对道本体的关照。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更讲“离形得似”。自东晋顾恺之“传神写照”之说始,表达了神似重于形似的思想。唐张彦远在绘画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主张以形写神。司空图在《二十四师品?形容》中谈到:“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蔗几斯人”,极为倡导破除形的拘泥,体现绘画表现的精神自由。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宋代苏轼论画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晁以道对苏轼诗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这里的“形似”、“离形”、“不画形”、“忘形”、等,其实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