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doc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   摘 要:“雅”与“俗”是历代画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苦瓜和尚画录》列“远尘”、“脱俗”二章,明确指出了如何避俗的关戾之处。在富有创见的《画语录》中,石涛的去俗论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本文主要从石涛雅俗思想的根源、雅俗观、去俗论及其对扬州八怪雅俗观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探讨这一绘画思想。   关键词:石涛;雅俗思想;远尘;脱俗;去俗论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古代画论中有关雅俗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家著述中,《苦瓜和尚画语录》是少有的几部有条理地专列章节进行论述的画论著作之一,列“远尘”、“脱俗”二章,表明了石涛倡雅贬俗的立场,更重要的是明确指出了如何避俗的关 之处。   “雅”与“俗”是历代画论中不断探讨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富有创见的《画语录》中,石涛的去俗论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本文主要从四方面人手,来探讨这一绘画思想。      一、石涛雅俗思想的根源      石涛的思想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已成公论。如,俞剑华先生认为石涛“在哲学思想方面,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都受有很大影响。而且将这三种思想混合起来,很难分清楚。”究其原因,汪世清先生认为,石涛“长期生活在寺院中,却又与一般僧侣不尽相同,砚田笔耕是他真正的生活。他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世俗的艺术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艺术思想必然是复杂的,而且在一生中是几经变化的。从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来说,儒释道三家都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决不是三家思想的简单综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石涛身上也体现出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特点,仕宦得意时,以儒家人世思想为指导,当他们失意归隐时,便转而尊奉道家隐遁避世的主张,所以儒、道两家思想,对众多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最为深远。   我们从石涛两次接驾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传统文人崇儒思想在他身上的充分体现。康熙二十三(1684)年,清圣主玄烨第一次南巡至南京,特地前往祭祀了明陵,并至长干寺巡幸,石涛与众僧一起恭迎接驾。自此,石涛萌发以画致仕之心,并刻有“臣僧元济”印。这次接驾,石涛确也给皇帝留下较深的印象,以至五年后,康熙第二次南巡至扬州,石涛在乎山堂又一次恭迎圣驾时,皇帝竟能当众呼出石涛的名字,这使他感动之至,也坚定了北上的决心。   石涛到北京后,与王公名流相交善,与满清宗室辅国将军博尔都的交往尤为频繁,博氏善诗画,也收藏有不少古书画精品,石涛为他画了多幅画,并和王原祁合作《竹石图》送他,博尔都也为石涛的画题字,石涛还在其家中饱览许多宋元真迹。石涛寓京画名渐响,然而他人仕的愿望却落了空,于康熙三十一(1692)年,动身回扬州,在扬州度过了他的晚年。   石涛的人生经历对其雅俗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李膦《大涤子传》评曰:“生今之世,而胆与气无所用,不得已寄迹于僧,以书画名而老焉,悲夫!”由于满腔抱负难以实现,石涛决定遁隐高蹈,如,晚年有诗云:“白云来屋里,绿树绕溪湾。及早辞车马,将身此处闲。”思想上的矛盾体现在他的雅俗观中,即在继承尚雅贬俗思想的同时展现创新反叛的精神特质。      二、石涛的雅俗观      石涛在其时就很受推崇,连正统派的代表人物王原祁不由得赞曰:“大江之南,无出石师右者。”而且追随者不乏其人,张庚云:“画兼山水兰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晚游江淮间,人争重之,一时来学者甚众。”石涛的雅俗观和他在绘画创作中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一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眼中的俗是传统文人长年恪守的陈规陋见,是当下流行的不正之风:“外史氏曰:负矫世绝俗之行者,多于时不合,往往召求全之毁。瞎尊者秉高洁之性,又安肯泛泛若水中凫,随波上下哉!宜乎为世俗所憎也。”      1、不以卖画为俗   在中国绘画史上,随着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两种身份不同的画家,以画为余事的文人画家和以画为业的职业画家。在传统观念中,文人画家必雅,职业画家定俗。文入画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自命清高,耻于与工匠为伍,更是唾弃以书画作品换钱的工商行为。元代王冕“以画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这是文人画产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努力声讨种种俗态的石涛就是因为卖画遭到当时正统派的责难。   华翼纶在其《画说》中云:“画不可有习气,习气一染,魔障生焉,即如石涛、金冬心画,本非正宗,习俗所贵,悬价以待,已可怪异。而一时学之者若狂,遂藉以谋衣食。吁!画本土大夫陶情适性之具,苟不画则已矣,何必作此种种恶态!”华氏直指石涛、冬心“悬价以待”已是十分怪异的做法,而众多的学之者“藉以谋衣食”的行为更是种种恶态。后来的扬州八怪也只是在扬州这个开通的商业都市大行其道,受到正统派余威的诛伐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如,汪婆的《扬州画苑录》这么评价他们:“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