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在身上的传统与现代.doc
穿在身上的传统与现代
艺与术,工与艺,服饰与礼仪,都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通过传统材料与工艺在服装上的表现,去认识和发现适合现代中国人的着装与生活方式。
从前的时光很慢:四季缓慢地变幻,生物缓慢地成长,我们也在缓慢的时光里反复雕琢自然赐予的材料和静静地领悟技艺,让它们变成手底线、梭中纱、机下布、身上衣……
一定没人衡量过这样的时光有多漫长,漫长得让技术变成了艺术,让生活成了文化,并成为中国人穿在身上的历史,也是最具象、最亲近、最美学的历史。
抵抗促成的交流
百余年之前,中国从封闭自我转向面对世界,伴随这股浪潮的,有不少矫枉过正的声音,似乎唯有把传统砸烂、把过去抛弃才能重新追赶上世界的步伐。然而,真的砸得光、抛得下吗?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就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但它应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它很快就不再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去交流。”
所以,在我们的服饰文化领域里,中外、东西并非全然是“差距”,更多的是“差异”。在当下的时尚界和网络里,掀起了一阵阵呼吁回归传统的浪潮,国内与国外均是如此。因为没有哪种文化可以忍受空虚,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着装。
于是,如今这代人一肩担负起找回被砸毁的过去的职责,一肩担负起重新诠释传统的使命。也许,继承并创新,才能重塑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中国服饰文化。
材料的探索、技艺的臻备、美学的融合,这些都是过去的人们用无数时光缓慢积累的知识,如今只能匆匆找回。但好在,只要有光亮就有希望。
5 000年前,在良渚文化的遗址里就出土了完整的腰机配件,大都用青玉制成,木头件早已腐朽。这种最原始的织布机原理十分简单。使用者双脚蹬着一头,腰背撑着另一头,然后双手翻腾就可以织出几十厘米宽的窄布。人,也被视作了机器的一部分。更神奇的是,无论是相隔万里的东西方,还是只隔着一山一水的两个民族,都有这种简便而有效的织布机的身影。即便是现在,仍有一些山区还在使用着。
与此相比,用织布机织出的丝织物其实在仰韶文化遗址里就已经出土。如今我们身穿棉布、化纤服装,殊不知丝绸才是伴随中国人最长时间的伙伴。很多人好奇,与我们熟知的那些用来标记文明的物质相比,丝绸究竟优胜在何处?
玉器,可能是偶然发现的;石器,可能是由于击打产生的巧合;陶器,也可能是黏土被烘烤后的恍然大悟。唯有丝绸不同。
育蚕、种桑、取丝、造机杼做衣―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的参与。这不仅仅是智慧,还有经验,更重要的是创造。这是农业、工业以及艺术的结晶,没有什么比这样一整套过程更能考验当时的文明程度。
由科技推动的历史
战国晚期的江陵马山楚墓,位于我们从《三国演义》里听过的荆州。墓主是一位中年女性,令人惊叹的是她的丝绸宝库几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最惹人注意是一块已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期的提花图案。
古人是如何织出这种有图案的布呢?这需要先给织布机“编程”。一片片综片记录着每一次抬起经线的不同,只要将所有综片都抬起过一遍,就织好了一个提花单位。有时我们会看到织布的人脚都在忙,踩踏着下面的竹竿,一般就是用以抬起密密麻麻的综片。而马山楚墓出土的这块长度仅为5.5厘米循环的提花图案,经分析需要143片综片,踩下一个踏板才能控制一片综,143片综片一字排开远远超过一台织布机的宽度,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所以古人用力学知识设计了传动装置以达到省略踏板的目的。
你以为织布制衣只是一个美学设计的问题吗?其实,它是由科技推动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里最值得提及的就是那两件素纱?R【dān】衣,每件都不足一两(50克)重,即使握在掌心里也不易被发现,果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做这样的衣服,首先需要又细又韧的蚕丝,而这又得将家蚕品种改良,种出高质量的桑叶,并不断改进缫丝技术。这需要一代代人的耐心和磨练。
而另一个案例,是乐器―一架汉瑟。如今我们使用钢丝弦,而古人用的却是丝弦,所以乐器才会叫“丝竹”。制作丝弦要用未脱胶的生丝,爽滑强韧,我们现在所用的丝绸都是脱胶后的熟丝,柔软顺滑。将很多根生丝用纺车纺织成线,便可以做弦。那架汉瑟,用了292根生丝才纺成直径不到2毫米却粗细均匀的弦。将丝纺成线的过程叫做捻丝,是一切织物最基础的工序,它的成熟显示了当时的中国在纺织上的技艺已不?于现代。
而这些,都是发生在2 000多年前啊!难以想象在如此遥远的年代,古人的纺织技艺竟达到如此高度。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古人倾注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横跨了不可逾越的科学鸿沟才得以成就的。
法门寺金光灿灿的地宫、南宋少妇满是轻罗纱衣的墓室、敦煌石窟、明代皇陵……每一处被发掘的历史之地,都在告诉我们,先人曾穿在身上的丝绸就是杰出的文明!
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ppt VIP
- B萱草花 正谱钢琴伴奏弹唱谱.pdf VIP
- 刺绣机电脑BECS-A15操作手册-大豪科技.PDF VIP
- 2025年港澳台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金融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pdf VIP
- FCA-FineBI试卷及答案文档.docx VIP
- 关于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pdf VIP
- 2024年初级中式烹调师资格理论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docx VIP
- 标准图集-DJBT50-13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及大门-标准图集.pdf VIP
- 1.4 七色光(教学设计)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