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和原始稻作及中华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麋鹿和原始稻作及中华文化.doc

  麋鹿和原始稻作及中华文化 [摘 要]麋鹿是生活在沼泽地的动物,原产 中国 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古代农民曾利用麋鹿踩踏过的烂泥地,播种水稻,受到启发,后来改用牛力踩踏,产生了踏耕技术。踏耕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麋鹿是唯一在冬季脱角的鹿,古代人对此用阴阳二气消长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解释。雄麋魁伟高大,古代人以雄麋象征帝王,以“逐鹿中原”譬喻争夺王位。中国的汉字,许多是以麋鹿为基础演变创造出来的。说明麋鹿对于中国文化有潜在的不可低估的 影响 。 [关键词]麋鹿;蹄耕;俪;禄 Relations of Elk itive Rice and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Elk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re very large deer arshy areas. In ancient times, peasants once made use of the muddy ground pled to plant paddy rice, to make oxen trample ground and give birth to the trampling tillage technology that spread further to the southeast countries. The elk e off in enon as Yin and Yang, the ter feminine and negative,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an bEings. Moreover, seeking for elk ale elk symbolized the emperor. And many Chinese characters entioned shopling tillage;li(俪);lu(禄) 麋鹿在中国早期古籍中单称鹿。甲骨文的鹿字,即是麋鹿的象形描绘,突出雄麋的一对大的分叉之角,引人注目的大眼睛,和四条善奔跑的腿。现在楷书的鹿字,其上部的“广”,看不出是麋鹿角的变形,下部的“比”还可以理解是四条腿的变形,中间是单侧大眼睛的象形,总的看,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它与甲骨文的鹿字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中的单词鹿虽即麋,但麋字出现以后,单独的鹿,既可指麋,也可指其他的鹿。 麋鹿的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中译达氏麋鹿。所谓达氏是1866年法国传教士阿尔曼·大卫(达氏和大卫是David的同音异译)在北京麋鹿苑看到麋鹿以后所定的学名。麋鹿只产于中国,大卫是第一个欧洲人看到麋鹿,让世界首次知道中国有这种鹿科动物。确切地说,麋鹿的学名应定作Elaphurus sinensis(中国)才名正言顺,但大卫定名在先,约定俗成,是不好改变的。 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在中华文明孕育中起有特殊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一、麋鹿与原始农业及蹄耕 考古发掘的新石器 时代 遗址表明,北起黑龙江、辽宁,山东,东部的江苏浙江,南到海南的沿海一带,都有鹿角的遗存发现,长江中游的湖南和黄河流域的陕西也有发现。 1956年时,浙江桐乡罗家角村的农民在水田开沟劳动时,发现好些动物遗骨,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误传为龙骨,农民将其拿到中药铺出售,后来越掘越多,中药铺不收购了,转卖给废品收购站,经收购站向文物部门反映,派人去罗家角实地考察,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当时因人力不够,没有立即发掘,只加以保护。到1979年才正式开掘,发掘的结果表明,这是一处很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时间经测定,距今已在7000年以上,与河姆渡遗址同时略早。出土的遗存物中,有碳化的稻米,及许多动物骨骼,如狗、水牛等,其中即有鹿的骨。经鉴定,是麋鹿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的角。鹿角是用来制作勾勒器之用。[1](P43-53,图版2)此外,将鹿角加工成的鹿角锄,在陕西长安客省庄、黑龙江宁安莺歌岭、山东大汶口等遗址都有发现。最近(2004年)浙江余姚田螺山发现较河姆渡遗址略早的新石时代遗址,出土的实物较河姆渡更丰富,其中即有大量的鹿角,鹿角中有大而分叉的,有可能是麋角,但要等鉴定的结果证实。 各地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中,以猪和麋鹿最多,猪是驯化的家畜,而麋鹿则是狩猎物,反映了原始农业时期狩猎还占很大的比重。 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的密切关系,是与麋鹿的生境条件不可分的,古籍 三、麋鹿与中华文化 麋鹿经历过不断的猎杀,其对中华文化的深远 影响 ,因其数量的急速减少而几乎被人们遗忘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