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凌廷堪的戏曲理论.doc
论凌廷堪的戏曲理论
摘 要:凌廷堪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同时也是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有一定的戏曲创作经验,有丰富的戏曲作品阅历,有深入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独创的戏曲艺术追求。凌廷堪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应令世人关注。
关键词:凌廷堪;戏曲编剧理论;戏曲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28-04
凌廷堪(1755―1809),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沙溪人。出生于海州板浦(今江苏省灌云县)。6岁丧父,母亲王氏变卖簪珥,聘请塾师教他读书。年龄稍长,曾至商店学徒,不成,但仍坚持自学。在友人家中偶见《词综》、《唐诗别裁集》,携归就灯下读之,遂能作诗和长短句。见知于浙人张宾鹤。乾隆四十六年(1781)出游扬州,受盐使伊龄阿的聘请,编辑古今杂剧传奇,为总校黄文?D所器重。因慕江永、戴震之学,遂钻研经学。后赘亲于扬州华氏。乾隆五十四年应江南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授任宁国府学教授。凌廷堪对于经史、历算、六书无所不窥,长于考辨;对于古代礼制和乐律包括戏曲音乐深有研究,所撰《礼经释例》13卷,是研究古代礼制的参考书;《燕乐考原》6卷,以论述琵琶调为主,并结合当时俗乐宫调,考证唐宋以来燕乐调的演变,其中亦详论及戏曲乐律。诗文雄雅,著有《校礼堂文集》36卷、《校礼堂诗集》14卷、《梅边吹笛谱》2卷、《充渠新书》2卷、《元遗山年谱》2卷等等。
凌廷堪虽然以治经学见长,但是纵观其一生,则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凌廷堪早年酷爱戏曲创作,“少时失学,居海上,往往以填词自娱”,由于“其他朋辈,多以小道薄之”,直至“年二十许,遂屏去,一意向学,不复多填词,旧稿久束之箧中”①(注:凌廷堪《梅边吹笛谱序》,《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2页。)。尽管如此,凌廷堪仍然始终参与了并且关注着友人程时斋的传奇《一斛珠》的创作。程时斋于1776年开始创作传奇《一斛珠》,据凌廷堪自述:“时余在海上,时时过,相商定。未二年,各以事他去。中间南船北马,或离或合,然晤时必问是书。癸丑(1793)冬,余自京师归,时斋始出定本见示。盖至是,稿凡八易,忽忽几二十年矣。时斋将以付梓,属余作序。”②(注:凌廷堪《一斛珠传奇序》,《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3页。)凌廷堪遵程时斋所嘱,遂作《一斛珠传奇序》。因此说,程时斋的传奇《一斛珠》经长期斟酌润色最后圆满问世,不可不谓渗透了凌廷堪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追求。与此同时,凌廷堪还欣然作《与程时斋论曲书》,表明了对程时斋所作传奇《一斛珠》的高度赞赏。凌廷堪在扬州期间还亲自参加过修改戏曲剧本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更意味着凌廷堪直接参加了包括南北杂剧和明清传奇在内的主要戏曲类型的再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戏曲创作经验。也就是说,凌廷堪戏曲理论的构建与他的戏曲创作实践和丰富的戏
曲作品阅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无庸讳言,凌廷堪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是他的戏曲理论,而尽管他的戏曲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二《与程时斋论曲书》中,具体论述了戏曲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元北杂剧到明清传奇的演变过程。他说:“窃谓杂剧,盖?P于金源。金章宗时有董解元者,始变诗余为北曲,取唐小说张生事撰丝索调数十段,其体如盲女弹词之类,非今之杂剧与传奇也。且其调名,半属后人所无者。元兴,关汉卿更为杂剧,而马东篱、白仁甫、郑德辉、李直夫诸君继之,故有元百年,北曲之佳,偻指难数。……元之季也,又变为南曲,则有施君美之《拜月》、柯丹丘之《荆钗》、高东嘉之《琵琶》,始谓之为传奇。”在这里,凌廷堪实际上表达了他的戏曲史观。凌廷堪的戏曲史观虽然在古代戏曲沿革的细微描述之处尚不够十分准确,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符合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演变的大趋势。
凌廷堪在《与程时斋论曲书》中还比较和评价了元明清北杂剧和明清传奇的艺术风格。他指出:“盖北曲以清空古质为主,而南曲为北曲之末流,虽曰意取缠绵,然亦不外乎清空古质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凌廷堪一方面肯定明清传奇“意取缠绵”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尚元明清北杂剧而贱明清传奇的倾向。究其原因,则在于凌廷堪认为元明清北杂剧作家度曲有法,而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人虽热衷于传奇创作,却又不能真正按照戏曲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创作,结果使传奇创作虽盛而衰,失去了北曲原来的精神实质。他说:
自明以来,家操楚调,户擅吴?Q,南曲浸盛,而北曲微矣。虽然,北曲以微而存,南曲以盛而亡。何则?北曲自元人而后,绝少问津,间而作者,亦皆不甚逾闲,无黎丘野狐之惑人。有豪杰之士兴,取元人而法之,复古亦易为力。若夫南曲之多,不可胜计,握管者类皆文辞之士。彼之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