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乡音不改的中亚东干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音不改的中亚东干人.doc

乡音不改的中亚东干人   一      2008年7月5日,我陪西安电视台记者郑小山在南京夫子庙拍外景,恰巧遇见了来自中亚的几位游客,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安话,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望着清悠悠的秦淮河,一边拍照留影,一边唱起了“花儿”:红心柳两张杈/你是园中牡丹花/哥像蜜蜂采黄蜡/一天老把妹牵挂。   这段“花儿”我也会唱。我就在这几位中亚客人旁边唱起来了:柏木要片水浆呢/就像漫巴河涨呢/石头冲走沙响呢/这一招果然灵验!中亚游客里有个叫吴?埃利克的,他听到我的歌声马上跑过来,对我说:“你唱的嘹的太太!是陕西乡党吧”。我吃了一惊,这个吴?埃利克,黄头发,蓝眼睛,却说一口地地地道道的陕西关中话。他说他是中亚的东干人。   我们和吴?埃利克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聊了起来:1862年,陕西回民大起义,清政府派左宗棠分三路大军进入陕西,把陕西回民起义军从陕西赶往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回民起义军号称三十万人马,其实里面许多人是妇女和儿童。这是一个民族的迁徙。他们背井离乡,拖儿带女,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最后,余下的不到一万人,翻越天山,进入中亚,成为沙皇的臣民。   一个多世纪以来,东干人一直在只有自己人居住的村庄里生活,保持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目前,东干人主要居住在伊赛克湖和楚河之滨,此外,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吉尔吉斯坦的比什凯克这两座中亚大都市里也有不少东干人聚居区。东干人在19世纪80年代约有15万人,目前大约有12万人。   望着吴?埃利克那金黄的头发,蓝蓝的眼睛,我们心里充满了疑问。他们祖上既然是“陕西回民”,那么,他们的黄头发蓝眼睛又是怎么回事呢?当吴?埃利克明白我们的疑惑时,表情很复杂地告诉了我们原委:原来陕西回民在中亚定居下来以后,由于本民族的妇女较少,找对象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经过沙皇的恩准,有些人娶了哈萨克斯坦人、吉尔吉斯坦人和俄罗斯人为妻。这样,成家后就产生了隔代遗传,这一代人像中国人,下一代人又像中亚人。吴?埃利克就是隔代遗传的陕西回民的后代。   吴?埃利克神情有些激动,滔滔不绝,仿佛遇见了久别的亲人。他流畅地说着一口100多年前清代的西安方言,让我们听着倍感亲切。比如:他们把飞机叫“铁风筝”,把火柴叫“洋火”,把女孩叫“女子”或“女娃”,把村干部叫“帮办”等。这些都和陕西农村的叫法一致。临分别时,吴?埃利克再三邀请我们到中亚“玩”去。      二      2008年7月20日,我和西安电视台记者郑小山从新疆登机,飞往阿拉木图,然后坐长途汽车,用了8个多小时来到吉尔吉斯坦北部的楚河流域,距首都比什凯克100多公里的地方。这是一个名曰“新渠梁”的东干村落,村里人听说我们来自中国,都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吴?埃利克的哥哥闻讯赶来,他说:“我弟弟打招呼了,说来几个‘写家子’(作家),都是老家‘衙门’(政府)里的人。这不,俺等了老长时辰了,快家里坐坐去,不远,那边边大柳树就是俺家。天气热哩,怪苦累的……”   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听着热辣辣的中国话不停地连声道谢。   吴?埃利克的哥哥拉着我的手,黑红的脸膛上尽是喜气,他呵呵的笑着,还不时对旁边的几个东干人说:“‘写家子’能听懂咱们的话哩!”   吴?埃利克的哥哥名叫吴?艾哈迈德,他告诉我们,吴?埃利克去莫斯科了,弟弟让他好好接待我们。他说:“其实,我们都是中国人,我爷爷那时老念叨,啥时能回老家看看去。你们来了,等我弟弟回来。好好耍几天,俺这里的西瓜甜呢,品种是从中国引种的,对对,是从咱中国新疆引种的呢……”   这是典型的陕西风格的农家院落,厦房是库房和厨房,正房住人,厢房养家畜,宽阔的院子里是成片的菜地,车库里停放着俄罗斯生产的“日古利”牌汽车。屋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摆着七碟子八碗的菜肴,有韭菜炒鸡蛋、醋溜白菜、油炸肉丸子、蒸茄子、烤兔肉、油泼辣子等等。   我们拿出从国内带来的礼物,吴?艾哈迈德推让了一下,就收下了。他喊来妻子、儿子儿媳和一家大小8口人,都一一给我们作了介绍,并叮嘱说:“记着,叫老舅,要叫老舅呢。在陕西老家就这风俗喀……”   吴?艾哈迈德的大儿子、儿媳都是博士,夫妻双双在吉尔吉斯坦民族大学任教。他的大儿子告诉我们――东干人也有自己的文字――用俄语字母把清代的陕西方言串联成拼音文字。据说,东干人的这种书面语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好得不能再好的时期,由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创立的。仔细想想,这竟可以算是将汉字拼音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东干人的姓名也可谓“中俄合璧”。他们都有自己的俄文名字,比如“渠底村”合作社主席老韩的全名叫韩?依斯哈尔尤素波维奇,但在东干村内,人们还保持着100多年前的习惯,称他“老韩”。      三      吴?艾哈迈德还给我们介绍了“新渠梁村”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