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 一、植物化学物概念 初级代谢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次级代谢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保持其与周围环境(包括紫外线)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分子,如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硫化物、植物固醇、皂甙等。 1. 保护其不受杂草、昆虫及微生物侵害。 2. 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形成植物色素, 维系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 (二)植物固醇: 五、多酚类化合物 抗病毒作用 大豆皂甙的抗病毒作用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据报道,大豆皂甙对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DNA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B3病毒等RNA病毒的复制有明显抑制和直接杀灭作用,是广谱抗病毒化合物。 大豆皂甙对病毒已感染的细胞也有很强的保护作用。Nakashima H, et al(1989)报道大豆皂甙对人类艾滋病病毒复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认为大豆皂甙在艾滋病的防治上可能具用积极作用。贺竹梅等(1998)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及相关细胞(CEMx-174)为模型,以AZT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大豆提取的皂甙复合物对细胞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抗SIV的作用。SIV和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同属慢病毒亚科,亲缘关系较为密切。从以上的实验结果也可以表明大豆皂甙对AIDS(艾滋病)有一定的作用。 大豆皂甙的应用: 食品 大豆皂甙具有发泡性和乳化性,可在食品中作为添加剂。日本的一些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较为深入,开发研制了含大豆皂甙的保健食品、减肥食品及皂甙汁、皂甙饮料等。 药品 大豆皂甙的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免疫调节等决定了它在药物方面应用的广泛前景。国外报导大豆皂甙有可能被开发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通过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根据大豆皂甙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这一特性,国外有学者以将其用作减肥药品的研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化妆品 大豆皂甙在化妆品中的作用,在国外早有报道,日本学者已经研究出含有大豆皂甙的化妆品,并申请了专利。其实用效果已经得到了证实。大豆皂甙可阻止由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皮肤疾病,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四)芥子油甙: 存在于所有十字花科植物中,水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与葡萄糖。这些酯类为有一定挥发性的油状液体,一般具有特殊气味。 植物组织 机械性损伤 芥子 油甙 异硫氰酸盐 硫氰酸盐 吲哚 葡糖硫苷酶 摄入量大概是10-50mg,素食者可高达110mg 十字花科:最初生长出来的4片萼片和花瓣呈里外两轮排列,花萼和花瓣相互错开,开放时呈十字形,叫做十字形花冠 。如油菜,白菜,菜花,西兰花等。 芥子油甙具有局部止痛消炎、抗微生物,还有抗肿瘤和降低胆固醇的生物活性。 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是指酚酸及类黄酮,后者亦称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十分广泛,除了蔬菜、水果以外,一些谷类(尤其是大豆)、坚果类食物以及茶叶、红酒类等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黄酮类物质。由于黄酮类物质种类繁多(8000多种),检测方法比较复杂,因此,不同食物类黄酮物质分布与含量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测定。 酚 酸:银杏果外层,银杏叶及茶叶中含量丰富 类黄酮:在水果、蔬菜外层 (黄酮醇)及整粒的谷 物中(木聚素lignans)。 新鲜蔬菜中的多酚可高达0.1%,例如莴苣外面的绿叶中多酚的含量就特别高。 绿叶蔬菜中类黄酮的含量随着蔬菜的成熟而增高。户外大地蔬菜中类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大棚蔬菜中的含量。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①黄酮类及黄酮醇类,该类的槲皮素(也称栎精)及其甙类为植 物界分布最广、最多的黄酮类化合物; ②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存在于精炼玉米油中; ③黄烷醇类,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是茶多酚,其中70%是儿茶素,儿茶素即属于黄烷-3-醇类; ④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主要存在于豆科、鸢尾科等植物中,如葛根素、大豆素; ⑤双黄酮类,多见于裸子植物中,如银杏黄酮; ⑥其它,如查耳酮、花色甙等。 从结构上可分为许多类型,其中主要有6类: 黄酮类主要是通过酚羟基与自由基反应,形成共振稳定的半醌式自由基而中断链式反应的,因此酚羟基的取代模式和数目决定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这些生物活性多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关。其结构特点决定其抗氧化能力 (1)B环是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活性部位。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B环上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当B环酚羟基数目相同时,含邻二酚羟基的黄酮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B环含问二酚羟基的黄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