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引    言  
                                        
    中风病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 
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之特征相似。中医学将其定义为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根据临床表现特征,一般认为中 
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  
    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幸存者也往往存在躯体功 
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及情感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损害 
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下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 
的加快,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约有 500 万脑 
血管病患者,每年约有 160 万人死于脑血管病。  
    中医界对中风病的防治进行了长期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病因病机有 
较为深入的认识,治疗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针灸对中风的治疗更有独到之处, 
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但由于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受样本数、治疗方法、试验设计、 
效应指标、统计方法等因素影响,结论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可靠性、有效性受到 
质疑。因此,通过对现代临床文献的研究,寻找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是目前针灸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早在《内经》中即有对中风病的论述:“真气去,邪气自留。”唐宋以前,对于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医家多以“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东汉张仲景认为“络 
脉空虚,风邪入中”,根据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并进 
一步提出疏风散邪、扶助正气的治疗原则。金元时期,医家多以“内风”立论。张元 
素主张“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认为中风乃“心火暴盛”所致; 
李东垣提倡“正气自虚”为主要病机;朱丹溪提出“湿痰生热”的观点;王履指出“因 
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代张景 
岳认为中风与“风”无关,提倡“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同时代医家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分为闭证和脱证。到了清代,叶天士明确“内风”立论,王清任 
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所致,并创立补阳还五汤,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医家张伯龙和张山雷将中风的病机归纳为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1.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于中风病的研究与认识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继学先生继承古 
代名家思想,根据多年科研和临床经验,将中风的病机总结归纳为“气血逆乱、痰瘀 
内结、水毒伤害脑髓元神”,并进一步提出“破血行瘀、泄热醒神、化痰开窍”的治 
疗总则。张学文先生根据中风的发生发展,将中风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即 
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六证”即肝热血瘀证、痰瘀阻窍证、 
瘀热腑实证、肾虚血瘀证、颅脑水瘀证、气虚血瘀证。王永炎先生针对中风急性期痰 
热证、痰热腑实证设计研究出化痰通腑汤和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石学敏院士于 
2000 年首次提出针对中风病的“醒脑开窍”针灸疗法,临床治愈率达 49.37% ,总有 
效率高达 96.95%,开创了针灸治疗本病的先河。  
2. 文献的选择  
    在 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中风”、“脑血管病”、“脑梗死”、“脑 
梗塞”、“脑出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搜索结果中分别以“针刺”、“艾灸”、 
 “穴位注射”、“体针”、“头针”、“电针”、“舌针”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共检出 2192 篇文献。根据国际循证医学 Cochrane 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制定针灸治 
疗中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选择标准。  
                                      2  
  
                                        
2.1 纳入标准  
1)  文献中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法律规制.pdf
-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pdf
- 金黄色葡萄球菌PV-杀白细胞素(PVL)对THP-1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pdf
- 鋅离子转运体在特应性皮炎和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的表皮表达.pdf
- 针刺、拔罐疗法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pdf
- 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伴随症状的影响.pdf
- 针刺健脾调心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过早搏动的初步临床观察.pdf
- 针刺内关对MCAO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和内皮细胞转运功能的影响.pdf
- 针刺厥阴俞、心俞与T4-T5夹脊穴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即刻效应的对比观察.pdf
- 针刺五脏俞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pdf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