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煤田樊庄井田构造特征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沁水煤田樊庄井田构造特征分析.pdf

162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第 11期 沁水煤田樊庄井田构造特征分析 田志强 (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山西长治046011) 摘 要:在分析区域构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樊庄井田地质填图、钻探、测井、化验等勘探手段, 对区内出露地层构造和钻孔岩芯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井田构造发育 特征、构造演化历史及其形成机制。认为樊庄井田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构造活动控制,其构造格局 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樊庄井田;构造特征;发展演化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16(2016)11_0162—04 樊庄勘探区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晋城矿区中部 , 期):该期是北北东向构造的主要时期 ,地块在南北向 勘探区面积 127.01km。,地质填图面积140km。,共施工 扭力和东西向挤压力联合作用下发生构造变动,主压 钻孑L97个,其中11个钻孔见岩芯构造破碎带,1个钻孔 应力方位 由早期的东西向转变为北西西一南东东方 为陷落柱。地质填图构造形迹与钻孔控制煤层起伏形 向,由此而形成了北北东向的线型挤压带,如晋(城)一 态相对应。9个钻孔揭露的断裂构造和1个陷落柱未 获 (鹿)断裂带。 波及地表 ,其断层落差均不大于20m。依据区域构造 (3)燕山运动晚期 (早 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早 特征及其演化,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期)一喜山期:该期区域构造应力方式发生了改变,主 1 区域构造特征 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一南西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西一 1.1 区域构造位置 南东向,相应的构造变动以改造先期变形为主,以北北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属于典型的板内构 东向压性断层改造为张性断层尤为突出,其构造类型 造。晋城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一太行断块沁水块 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在沁水盆地南缘,有一组主要 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沁水复式向斜南段,晋 (城)一获 由东西向一北东向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井 田内西 (鹿)断裂带的西侧。樊庄井 田位于晋城矿区的中部 部的寺头断层北东段走向北 10。~25。东,南西段走向逐 (图1)。 渐改为近东西向,这正是此期原属北北东向的构造形 1.2 区域构造特征 迹被改变的结果。 晋城矿区在奥陶系剥蚀面上沉积了石炭系、二叠 总之,沁水复向斜与太行山复背斜分界的晋获断 系、三叠系地层,此间构造活动微弱。从三叠纪末期开 裂带对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 始处于隆起状态广泛遭受剥蚀。之后始于早侏罗世至 用。晋城矿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与晋获断裂带方向一 晚白垩世早期间为本区域最主要的燕山期构造运动活 致,呈北北东向展布,区域地层走向亦为北北东向,向 动阶段,在燕山运动的不同时期,随应力场的改变表现 西缓倾,沿走向和倾向方向均呈波状起伏,形成次一级 出不同的构造形式。 宽缓的短轴褶 曲,自东向西其褶皱的紧闭程度 由强变 (1)燕山运动早期(早侏罗世一中侏罗世早期):由 弱,构造形迹的展布由集中到分散,隆起、凹褶的幅度 于东西向主压应力的作用 ,构造变动在形态上主要为 逐渐变小,由窄变宽。区内形成的主要断裂构造为高 大型开阔褶皱,如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 、沁水复式向 角度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向。 斜。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