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pdf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pdf

第 16卷 第 21期 2016年7 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ol . 16 No . 21 Jul . 2016 1671 — 1815(2016)021-0034-07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 2016 Sci . Tech . Engrg . 石油、天然气工业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 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张 敏 丁 文 龙 * * 尹 帅 (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要根据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的 127 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据资料,完成了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 古构造的恢复及控气作用的研究。研究选取了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沁南研究区二叠系顶面剥蚀量,其结果 表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地层剥蚀量整体北部大,南部小;且剥蚀量具有逐渐向四周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太原组 及山西组顶面在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及喜山中期的古构造,三个时期的太原组及山西组顶面古构造特征较为类似,整体呈现 南低北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坳陷区、斜坡区和隆起区。从古构造角度来看,研究区相对隆起区和斜坡区是 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而深坳区则不利于煤层气的聚集。 关 键 词 沁 水盆地 石炭系 二叠系 剥蚀量 古构造 控气作用 中图法分类号TE122. 11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残留面 盆地,四周均为隆起所围限,面积36 000 km2,是华 积大,保存完整,蕴含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具有 北地区石炭-二叠系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构 良好的煤层气勘探潜力,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商 造相对复杂、埋藏深度最适中的一个煤层气开采 业化开发的煤层气盆地[1_5]。研究区自晚三叠世 区[4]。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该地区现有郑 以来整体不断隆升,遭受了多次剥蚀,但其累积剥 庄、马必、ft 、南、夏店四个研究区块,矿权区总面积 蚀量一直悬而未决,剥蚀量的确定对盆地原型的 5 169 km2(图 1)。该地区地层自基底之上分别发 认识及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 育了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 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古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掌 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的地层,本区研究重点 握天然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成藏具有重要指导意 层位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地层,自下而 义[^ 6]。本文综合运用较均勻分布于沁水盆地南 上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 部地区的127 口煤层气井的测井、录井及产能数 子组及石千峰组,其中以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 据资料,对沁水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的地层剥蚀量 煤地层[5’6]。 及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建立古构造 2 地层剥蚀趋势分布特征 控气模式,以期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煤层气的勘 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目前有很多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如磷灰石 径迹裂变方法、沉积速率法及地层厚度对比方法等, 1 研究区概况 但是它们均受特定的地质条件限制,其应用有很大 沁水盆地是走向近南北向展布的大型复式向斜 的局限性[7_13]。研究通过对实际资料和可行方法 的综合分析,主要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